成立于1958年的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本文其他處簡稱為:DARPA),一直致力于開發各種前沿先進軍事技術與裝備。比如,在軍用無人機領域,DARPA近期就提出了一種名為“輔助”的新型無人機概念,并發布了相關的視頻。
(相關資料圖)
裝備計劃與應用場景概覽
美國DARPA“輔助”無人機
“輔助”(英文:ANCILLARY)無人機,又名“不需要起降基礎設施的先進飛行器”,是美國DARPA計劃研發的一種在不需要其他額外輔助設備情況下,便可在任何有限場地進行垂直起降的新一代大中型軍用無人機。該無人機可廣泛適用于各種陸上或海上的作戰環境,可在多種戰斗艦艇、輔助類艦艇以及陸面平臺上起降,同時還具有使用成本較低的優點。
此前的大部分大中型軍用無人機對起降場地要求較多
過去,大部分大中型軍用無人機對起降場地的尺寸和所處的環境都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大中型軍用無人機的起降還需要額外的輔助裝置,因此限制了這部分無人機在各類實戰場景中的運用。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DARPA啟動了名為“輔助”的無人機研制計劃。目前,根據美國DARPA發布的信息,“輔助”無人機還處于項目申報階段,2022年9月20日,DARPA就該計劃召開了一次建議收集會,以便更好的推動此項計劃在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在會上,DARPA不僅積極收集了“輔助”無人機計劃各個參與方的意見,同時還展現了“輔助”無人機的部分技術。未來,“輔助”無人機計劃還將開放給美國及其盟友的各軍工廠商進行參與,甚至進行承包生產。但目前,DARPA并未公布該計劃的潛在參與者名單, “輔助”無人機具體的量產和裝備時間也暫未確定。
裝備性能與具體用途介紹
目前,美國DARPA雖尚未發布“輔助”無人機的各項性能參數,但卻以動畫和渲染圖的方式向外界展示了“輔助”無人機的外觀、起降過程和操控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輔助”無人機機頭下方配置的多通道光電轉塔
從外觀看,“輔助”無人機使用了符合空氣動力學特性的流線型機身和可變截面,并應用了先進結構與制造技術,采用一對布置在機身中部的大展弦比可折疊平直主翼,機身最后部則布置有三個呈“Y”字型布局的尾翼。“輔助”無人機的主翼和尾翼中間配備了三個同樣呈“Y”字型布局的涵道式螺旋槳,這些螺旋槳由機內配備的混合電力推進系統進行驅動,該系統內裝備有高密度電池或燃料電池。此外,“輔助”無人機還裝有一部雷達和一個多通道光電轉塔,其中,多通道光電轉塔位于“輔助”無人機的機頭下方,而在“輔助”無人機機身中部的位置,還設置了一個可攜帶多種任務載荷的內埋式艙段。
“輔助”無人機采用的是可拆卸設計
在操控和起降方面,“輔助”無人機主要通過配備給操作員使用的平板式操控單元進行操控。當處于地面停機狀態時,整臺“輔助”無人機垂直于地面,當操作手啟動飛機時,“輔助”無人機上的三個涵道式電動螺旋槳會開始旋轉,并產生一個垂直方向上的推力,從而讓“輔助”無人機直接垂直起飛,而當“輔助”無人機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機身中部的可折疊平直主翼會自動展開,并轉入水平飛行模式。而在“輔助”無人機完成任務返回并要降落的時候,便會按照上文提到的相反順序完成最后的著陸。此外,由于“輔助”無人機的整體結構是可拆卸設計,組裝較為方便,十分利于該機在戰時的運輸和前線快速組裝。
美國海軍“伯克”IIA級導彈驅逐艦的單側機庫內最多可停放10架“輔助”無人機,因此,雙機庫理論上可攜帶最多20架“輔助”無人機
至于在用途方面,與當前絕大多數主流的軍用無人機一樣,“輔助”無人機也可實施包括情報獲取、偵察、監視、巡邏、引導打擊與毀傷評估等在內的多樣化任務,同時還能用于貨物運輸,甚至還能通過攜帶諸如彈藥、電戰設備等不同載荷,執行空中打擊、電子戰等任務。此外,“輔助”無人機體積較小,一個作戰平臺往往可以攜帶多架“輔助”無人機(如:美國海軍“伯克”IIA級導彈驅逐艦的雙機庫內,就可最多同時攜帶20架“輔助”無人機),以“蜂群”編組的方式開展相應的作戰行動。
意義與未來風險
“輔助”無人機雖有不錯的意義,但該項目的未來仍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輔助”無人機在未來裝備美軍及其盟友后,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在無人機領域繼續保持相應技術上的領先,同時也能增強他們相應的作戰能力。不過,考慮到“輔助”無人機目前還處于一個項目申報階段,該機未來的走向,以及何時會批量裝備,也還是一個未知數。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
科學顧問:費伯禹
策劃:金 赫
作者:淵亭防務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