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應芳露 柯璐
(資料圖)
“持續治療了幾次后,手臂不麻了。”浙江仙居縣官路鎮新橋村王阿姨近日喜笑顏開,“真沒想到不用跑縣城就能做中醫康復治療,效果還這么好!”
曾經,交通不便阻擋了村民們的就醫需求。“之前在縣中醫院治療了兩次,有所緩解,但從官路到中醫院往返要一個多小時,我差點打退堂鼓,能在鎮里就醫真是太好了。”更讓王阿姨驚喜的是,看完中醫后第二天,煎煮好的中藥就送到了家門口。
中醫就醫的便利得益于仙居縣推出的“云上中醫”應用,通過數字變革,縣、鄉、村構建了一體化的緊密型醫療共同體。此舉不僅改善了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還進一步實現醫療資源更高效、更迅捷的響應和配置,真正讓基層中醫插上“云”翅膀。
從2018年起,仙居縣組建了2家醫共體——一家由縣人民醫院牽頭,與14家鄉鎮衛生院組成;另一家由縣中醫院牽頭,與6家鄉鎮衛生院組成。兩家醫共體下屬20家基層醫療機構均建立了“中醫館”,但實際運行的基層中醫館只有5家,群眾就醫還要往縣里趕。
“中醫館開到了百姓家門口,但專業醫師調配不足,中藥材不易保存,許多中醫館根本沒有藥。”該縣中醫院副院長滕顯木說,基層“缺人才、缺藥材”問題制約了基層“中醫館”發展,加上“候藥難”“煎藥難”“品質保障難”是中醫門診傳統服務模式面臨的三大現實問題,成為基層群眾“看中醫難”最大的障礙。
群眾所需無小事。仙居縣衛生健康局通過搭建“云上中醫館”,統籌全縣醫療資源,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快解決醫師、藥材不足問題。
線下發揮醫共體牽頭單位醫療資源優勢,組建中醫專家巡回醫療隊定期到基層院區坐診,把名醫請到了“家門口”;推行首診下沉專家面對面,復診遠程屏對屏的雙線診療方式;提供居家中醫特色服務,可在線預約上門針灸、推拿,實現中醫服務“零跑路”。
線上搭建標準處方流轉平臺,群眾在基層中醫館就醫的處方會實時高效保真傳輸到仙居縣中醫院,經醫師審核后,中藥由專業第三方機構代煎,再快遞至群眾家中……切實幫助鄉鎮衛生院不斷提高水平,破解基層群眾看中醫難、基層中醫藥服務項目單一的困境,實現在家門口就能以基層醫療機構的報銷比例,看上名中醫、喝上放心中藥。
在仙居縣中醫院的一塊屏幕上,實時滾動著云上中醫代煎管理中心和處方流轉中心的各種數據,不僅有處方量、審方量,還有人員資質、實時操作動態、復核照片等,數據清晰可見。
“上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中藥追溯功能,保證了代煎全程監管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王曉斐說,群眾在“浙里辦”App的云上中醫版塊,能實時查詢飲片批號、原料采購、工作人員操作記錄以及物流追蹤等信息,實現中藥飲片流通全程可追溯,讓老百姓放心喝中藥。
“煎藥這個功能真的很方便,關鍵是讓我喝得安心。”患有糖尿病,需要中藥調理的68歲吳大媽上午在鎮里衛生院看了專家號后直接就回家了。下午,打開手機的“浙里辦”App,搜索進入“云上中醫”,中藥煎配流程一目了然,下午3點半前的處方當天都能送到醫院,3點半后或者需要快遞上門服務的處方,第二天準能送到她家里。
“應用實踐初現成果,基層群眾享受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百姓愿意選擇中醫藥治病。”王曉斐說,數據顯示,全縣基層中醫館運行數量從5家上升至20家;基層中醫就診人次同比上升20%;基層患者就醫成本下降,平均就診時間下降90分鐘,費用下降15%。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28日?08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