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進步和發展,這是我的責任,也是一個科學家的責任。”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在系列專題片《時代鏡像II突破》中,面向眾多青年科技工作者說出這樣一句舉重若輕的肺腑之言時,現場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無不為之動容。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卻凝聚了幾代科學家半個多世紀的堅持與奮斗、傳承與弘揚。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開創了一個又一個的科技創新局面,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學技術奇跡,積累了一筆又一筆的寶貴精神財富,從而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忠于國家、敢于擔當,積極投身到科學事業當中,
從“對祖國母親赤膽忠心,把全部青春年華獻給祖國,托起了民族的脊梁”的錢學森,到"倘若生命終結后可再生,我依然會選擇中國,選擇中國的核事業"的鄧稼先;從“一生只干了航天這一件事”的任新民,到“沒有找到存在的證據,不等于找到了不存在的證據”的南仁東……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擇,或許這正是新時代對科學家精神的時代注腳。而新時代下的科學家精神,更是賦予了廣大科技工作者新的時代責任與科技挑戰。
(資料圖)
傳承老科學家精神:國家需要 我就去做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當時整個大廳的人都在等待著一個消息,大喇叭里傳來一聲報告,嫦娥一號被月球抓住了。這時候整個大廳都沸騰了,所有的人都站起來慶祝。我抱著孫家棟,我們兩個老頭抱著,真有點想大哭一場。我的內心感覺到激動、興奮、喜悅,月球探測我們第一次就成功了,當時我都不知道該說什么。”被人們叫做“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回憶起嫦娥一號探月成功時的場景,他激動的像個年輕人一樣,甚至能感受到他的熱淚盈眶。
對于“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高級技術顧問孫家棟院士來說,這只是他數十年科技歷程中值得銘記但又是短暫的一瞬。了解孫家棟的人都知道,幾十年來,他主持和領導研制的衛星型號數不勝數。每當他出現在發射場,現場的人們如同有了定海神針一般,有著無形的精神底氣,用大家的話講就是,“他坐在那里,就是無形的支持。”
如果說老一輩科學家艱難的科研經歷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詮釋科學家精神的高光時刻,那這些鮮為人知的工作細節與習慣,則是科學家們的精神內核。
薪火相傳,科學事業是接力事業
傳承老一代科學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的優良品質,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中,是一代代科學家孜孜不倦為祖國科學事業而奮斗的精神內核。
“核聚變研究這件事情絕不是一兩個人或者一兩代人能夠全部完成的。這需要有好的團隊、好的領軍人物、好的想法,同時也要有一批好的實干家,并且幾代人堅持不懈、不計名利的做下去。”對于科學家精神的薪火相傳,磁約束核聚變專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萬元熙院士頗多感慨。
在專題片中,萬元熙回憶了人造太陽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這一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科研歷程,說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不辜負祖國的期望。
而對于另一位在“科學島”上奮斗了40年的老島民,等離子體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來說,他一直堅信,自己要堅持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并且從未想過離開“科學島”。他認為要把生命中的每件事情變成快樂的事情,才能既造太陽,又曬太陽。
在EAST實驗運行總負責人龔先祖研究員看來,“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對核聚變的投入逐漸的加大,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蓬勃發展,現在的我們有能力去建造下一代核聚變工程,將我這一代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這是我們德寧所一個大科學文化,精神的一個傳承。我們要一代代的把中國的核聚變事業推進下去。”
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現在,三代中國科學家接力“造太陽”,促使我國核聚變研究攀登世界研究的巔峰。這正是對科學家精神生生不息、砥礪傳承的最有力地詮釋。
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品的專題片《時代鏡像II突破》中,節目將聚焦《天宮》《EAST》《中微子》等重大國家級實驗項目,通過邀請科學家面對面講述國之重器的誕生經歷,探問科學家背后的奮斗故事與科學精神,在光影中領略中國科學家的風采,感受科技強國的時代脈搏。(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