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創新引擎” 驅動產業升級2全球播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11-10 15:46:32

        重慶數智產業園。


        【資料圖】

        資料圖片

        重慶國際生物城宸安生物研發中心。

        資料圖片

        工業園區面積從12.49平方公里拓展到28.16平方公里,擴大1.25倍;工業總產值從551億元躍升至1050億元、增長90.6%,工業生產規模翻了一番;高新技術企業從18家增長到163家,增長9.1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巴南區堅定不移在走工業強區之路,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工業體系,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科技創新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巴南區正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跑出加速度,實現新突破。

        智能制造,傳統產業提質升級

        大屏幕實時顯示各項生產數據,讓整個生產過程清晰可見;無人運輸車不停穿梭,將配件準確送達指定位置;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在生產線上忙碌……在位于巴南區的宗申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101工廠,近200臺智能設備讓生產過程實現了工藝單元化、通訊標準化、制造協同化。

        “以前生產線需要120多名工人兩班倒,而現在這條智能生產線只需60多名工人,而且產品品質大幅提高,產品趨于零缺陷。”宗申通機動力生產主管楊誠告訴記者,傳統制造業中,即便是把產品合格率提高0.1%,也絕非易事。“經過智能化改造,作業自動化率提高10倍,人均產出效率提升2.2倍,自動糾錯防錯能力提高10倍。效率和質量都大大提升。”楊誠說。

        近年來,智能制造逐漸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巴南區支持企業在關鍵工藝環節應用智能制造裝備和軟件,開展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技術改造項目。目前,巴南區已累計建成32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47家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生產效率提高87%,裝備數控化率提高36%,能源利用率提高12%。

        巴南區一方面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升級,不斷將存量優勢轉化為增量優勢,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另一方面支持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宗申集團是巴南區土生土長的制造企業。過去,這家企業以摩托車發動機制造為主,近幾年來依靠核心技術優勢,企業加大在航空動力、高端零部件和新能源等領域的業務布局,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實現從傳統機械制造向高端裝備制造的轉型。

        “公司自主研發的航空發動機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已進入量產階段。”宗申集團常務副總裁李耀告訴記者,公司正在巴南區布局航空發動機研發及產業化擴建項目,進一步壯大企業規模、提升競爭力。

        “把產業鏈拉長,把價值鏈提升,巴南千億元級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已具雛形。”巴南區經濟信息委主任熊瓊告訴記者,巴南區利用現有產線資源,發展新能源汽車、中高端摩托車、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航空發動機等為主導的高端裝備智造產業集群。目前,巴南區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已達55家,2021年產值達74.6億元。

        搭建平臺,科創效應逐步顯現

        巴南區木巴南洞鎮景色秀美,這里有重慶最大的醫藥產業集群——重慶國際生物城。

        多個2000升反應器安全運行,身穿無菌防護服的工程師熟練操作著電腦……走進位于重慶國際生物城的重慶智翔金泰生物制藥公司抗體藥物生產車間,記者見到高效有序、繁忙運轉的自動化生產線,感受到智能化生產強勁的勢頭。智翔金泰已建成12條抗體藥物生產線。

        總投資130億元、重慶迄今投資規模最大的生物醫藥單體項目智睿生物,重慶唯一、國內領先的重組疫苗生產企業博唯生物,國內一流的長效胰島素研發生產企業宸安生物……在重慶國際生物城中,像智翔金泰這樣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已有100余家。

        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發展如火如荼……5年前,這里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傳統工業園區;如今,這里已聚集起以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智睿國際生物產業創新孵化中心、智翔金泰抗體藥物研發中心等為核心的生物醫藥研發創新和產品轉化平臺體系。

        國際生物城公司總經理張儒全告訴記者,“得益于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公司科技創新的持續推進,今年1—9月,我們實現規模以上產值同比增長16.4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81%,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7.84%,產業保持了逆勢高質量增長。”

        在巴南區,已建成市級以上研發平臺120個,其中國家級10個、市級110個,覆蓋部分優勢產業、民生領域,共同構筑起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強大矩陣。

        由散到聚,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15天,這是將一塊普通玻璃變為液晶顯示屏所需的加工周期。

        在重慶惠科金渝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廠內,每天都上演著這樣的“玻璃變形記”。8.6代大尺寸綠色高端顯示面板示范生產線高速有序運轉,高大的機械臂靈巧地上下翻轉,將巨大的玻璃基板舉起、輕放,精準地完成傳輸、加工、檢測等生產全過程,車間里沒有火花飛濺、機械轟鳴,整潔、安靜得就像置身于一座圖書館。

        3月2日,總投資50億元的惠科顯示模組生產線項目在巴南區開工建設,該項目將主要建設全自動化液晶面板后端加工生產線,作為新型顯示產業鏈下游的重要配套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提升產業鏈本土配套能力,進一步集聚發展“芯屏器核網”。

        “龍頭”舞動,激活全產業鏈。依托“鏈主”企業惠科金渝,巴南區陸續引進惠科顯示模組、漢朗光電液晶混晶新材料、晶朗光電高精密液晶光電器件等25個高質量延鏈、強鏈項目,建成了從液晶材料、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液晶顯示模組到整機的全產業鏈。數據顯示,2021年,巴南區新型顯示產業實現產值241億元,同比增長17.6%,成為當地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之一。

        “在產業鏈‘鏈長制’的推動下,園區強化‘鏈長’引導、‘鏈主’主導,產生‘鏈式效應’。”重慶數智產業園建設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產業鏈“鏈長制”的推動下,一個個項目向下深深扎根,向上茁壯生長,“鏈”出了工業高質量發展新氣象。目前,重慶數智產業園已集聚近500家企業,1000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全區工業企業由散到聚、由聚到強,目前已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消費品工業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熊瓊說,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占全區比重達到85%,規模前三的支柱產業營收占全區營收比重達到57.8%。

        人才集聚,“磁場”效應日益凸顯

        在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重慶理享生態修復研究院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毫正在加緊研制環保菌劑。“我們研制的超抗逆復合菌劑,能在高濃度、高毒性、低碳氮比等難處理污水中顯示出超強的處理能力和競爭能力,在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劉毫說。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發展導航定向,2020年11月,巴南區成立先進技術創新中心。這一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可為企業提供場地支持、政策扶持、投融資服務、市場資源對接等精準服務。

        今年6月,劉毫讀完了重慶理工大學研究生,今年底,他創辦的公司年產值預計將突破1000萬元。時間回到2019年,劉毫在學校實驗室成功研發出一款超抗逆復合菌劑,能有效降解廢水中的氨氮、總氮,并獲得了專利。學校和區科技局主動找上了門,幫助劉毫和另外兩名同學創立重慶理享生態修復研究院有限公司,專注于環保菌劑研發、生產與應用。

        “成立初期,企業面臨缺乏研發場地和資金短缺的雙重考驗。”劉毫說,政府為其協調解決了3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給予減免租金以及水電氣費等紅利,并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對接,“我算了一筆賬,光是房租、水電氣費我們就節省了近20萬元。”

        得益于快速聚集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成功轉移轉化了一批優質科技成果。像重慶理享生態修復研究院有限公司這樣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的企業、科研院所,已有20余家,涵蓋智能制造、環保、大數據、人工智能、檢測檢驗服務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巴南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人才強區”行動計劃,出臺《“菁英計劃”高層次創新人才激勵辦法》,每年拿出20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對全區優秀人才進行激勵。截至今年10月底,全區新培育市級科技型企業770家,累計培育科技型企業4400家。

        “巴南將不斷拓展創新發展內涵和外延,讓創新這個發展第一動力更加強勁。”巴南區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肖山表示,“巴南將不斷拓展創新發展內涵和外延,力爭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2.8%,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00家以上。”

        (王斌來 王欣悅 趙胤越參與采寫)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