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1日電 (劉曉倩記者陸成寬)地下水能影響青藏高原湖泊水量?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獲悉,基于連續5年對青藏高原西部湖泊水位和水文氣象的監測數據,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地下水補給顯著增加了青藏高原西部地區的湖泊水量,改變了該地區的湖泊水位季節變化特征。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青藏高原有著全球海拔最高的湖泊群,是我國最主要的湖泊分布區之一。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因為降水增加和冰凍圈加速消融,青藏高原內陸區湖泊開始顯著擴張。
“有不少因素可以影響湖泊水量平衡,比如大氣降水、湖面蒸發、冰凍圈消融、地下水補給或滲漏等。”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員類延斌說,由于缺少系統的水文氣象觀測資料,此前對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平衡的研究大多側重地表水,難以直接監測和量化地下水補給對湖泊水量平衡的影響。
事實上,在冬季湖面結冰期,青藏高原大多數湖泊水位會保持穩定或微弱下降。然而,最新監測結果表明,在冬季湖面結冰期,青藏高原西部湖泊水位卻顯著上漲,比如魯瑪江東錯、美馬錯和龍木錯等。
“綜合考慮了冬季湖面降雪、入湖徑流和湖面升華因素,我們發現,冬季湖面結冰期,湖泊水位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補給,其補給量占流域內夏季總降水的13%—25%。”類延斌指出。
同時,全年湖水水量平衡的計算結果表明,地下水補給占總入湖流量的59%—66%。“這說明,地下水補給不僅對青藏高原西部湖泊水量平衡起到了關鍵作用,而且是區域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類延斌說。
那么,這些地下水從哪里來呢?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青藏高原西部地下水的來源可能與區域地質構造特征有關。
類延斌解釋,青藏高原西部基巖以石炭紀和二疊紀的灰巖為主,各個流域均分布有地殼斷裂產生的活動斷層帶。這種深部結構有利于地表水向下滲透形成地下水,并在下游補給湖泊。高海拔地區的冰川、積雪融水也可以通過活動斷層破碎帶補給地下水,并在低海拔地區匯入湖泊。
“由于地下水補給穩定且循環周期長,大量地下水補給顯著改變了青藏高原西部湖泊水位季節變化。這項研究對認識青藏高原西部地區水循環過程及湖泊變化原因具有重要意義。”類延斌說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