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合肥11月24日電(記者吳長鋒)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特任副研究員呂骎骎,通過考察絲綢之路沿線中亞、伊朗、兩河流域與考古相關的地質環境狀況,匯集鍶、釹同位素數據,提出了該地區生物可利用鍶同位素比值和巖屑中釹同位素比值的范圍,并將其應用于絲路植物灰玻璃的溯源,極大地促進了對兩河流域玻璃生產原料來源和伊斯蘭時期玻璃制品流通模式的理解。這是將考古學與地球化學結合進行交叉創新的又一重要實踐。該成果于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科技考古著名期刊《考古科學雜志》。
放射成因鍶、釹同位素是地球科學及考古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廣泛用于地質定年、地質與環境過程示蹤、物料溯源等研究。將鍶、釹同位素應用于物料溯源的前提是已有不同地域的同位素數據或基準值可供比較。然而,絲綢之路沿線的廣袤地區相關數據極為缺乏,給研究亞歐大陸古代物質文化發展與傳播造成了極大困難。
呂骎骎及合作者系統考察了中亞、伊朗、兩河流域生物可利用鍶同位素及地表碎屑沉積物的釹同位素組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從而將中亞、兩河流域分別劃分為三個鍶釹同位素特征區。通過總結分析與考古存在潛在關聯的鍶、釹同位素數據,為每個特征區提出了生物可利用鍶和巖屑釹同位素比值的大致范圍。這一基準的提出為后續進一步細化絲綢之路地區鍶、釹同位素基準分布圖打下了重要基礎,對研究該地區古代玻璃、陶瓷等物質文化的交流以及人類遷徙等重要考古問題也具有基礎性意義。
應用這一鍶釹同位素基準,該研究提供了兩個植物灰玻璃溯源的實例。對兩河流域青銅時代晚期、薩珊時期及伊斯蘭時期植物灰玻璃的分析表明,兩河流域北部很可能存在多處植物灰來源和二氧化硅原料來源。對于意大利圣洛倫索出土玻璃器的分析表明,其中可能存在中亞類型及兩河流域類型的玻璃。案例分析證實這一鍶釹同位素基準為植物灰玻璃溯源提供了新的思路,提供了重要的溯源線索。
研究人員還深入討論了將來自環境科學的巖屑釹同位素數據應用于考古溯源的適用條件。結合釹同位素基準與釹同位素組成變化,提出了伊斯蘭時期不同區域生產的玻璃存在混熔情形并發生了自兩河流域往西的跨區域傳播。這進一步體現了釹同位素在考古溯源分析中的巨大潛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