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點!國內公路橋梁最大沉井基礎迎來鋼殼“首秀”

        央廣網 2022-12-03 15:36:26

        央廣網南通12月3日消息(記者楊夢奎 通訊員陳曉慶)“向右再移動3毫米,抓緊定位!……”12月3日,寒風吹拂下的江蘇如皋長江入海口北岸異常寒冷,氣溫降到零度。中交一公局集團承建的張靖皋長江大橋北航道橋北錨碇施工現場一派繁忙,現場指揮員通過對講機向施工人員傳達沉井鋼殼拼裝作業指令。這是目前國內公路橋梁最大的沉井基礎,歷經前期一系列準備,今天終于迎來鋼殼拼裝“首秀”,吸引了行業內外眾多人關注的目光。


        【資料圖】

        鋼殼拼裝“首秀”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鋼殼:從智能化工廠誕生的鋼鐵“巨無霸”

        把美好的設計藍圖變為生動現實,往往需要付出超乎尋常的艱辛努力。張靖皋長江大橋北航道橋為主跨1208米的雙塔單跨吊懸索橋。“重力式”錨碇采用矩形沉井基礎。鋼殼作為沉井基礎的最底端部位,內部設有36個井孔,由79個鋼結構節段組成,總重量2978噸,其中最重節段達64.4噸,鋼殼節段由內外壁板和型鋼、板肋骨架組成。這些“巨無霸”鋼殼在靖江市港口起航,通過長江航道運輸至碼頭,再通過陸運輾轉抵達施工現場。

        智能建造,數字賦能。鋼殼由世通重工靖江加工基地加工制造,分5個輪次進行。建設團隊首次使用數字化激光智能下料,引進三維激光掃描儀自動測量技術對鋼殼沉井節段進行三維掃描,并通過虛擬建造平臺逆向建模,與理論模型對比、分析誤差,指導誤差修正。

        拼裝:數字化可視化賦能毫米級拼接精度

        萬事開頭難。本次首拼的B3正節段是沉井地基中最重要的定位基準段,安裝精度非常關鍵,絲毫的誤差將直接影響后續節段定位安裝。鋼殼的拼裝看似如“拼積木”般組接,但是要將體積龐大又笨重的鋼殼達到毫米級拼裝精度,并非易事。

        從來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建設團隊大膽的嘗試新技術:鋼殼節段拼裝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通過生成三維點云模型在虛擬平臺上實現鋼殼虛擬預拼裝,輔以現場全站儀測量定位,對縱、橫、高度方向進行定位調整、復核,得出各節段的最優坐標等參數,輔以高精度三維放樣技術,確保首節段的精確定位。定位后,在B3節段下部設置臨時支撐架,在兩側增加斜支撐,提高節段的穩定性,待后續鋼殼拼裝形成“田”字型穩定結構后拆除,巧妙解決了首節段自身穩定性差的難題。在全要素、全過程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技術手段的“加持”下,首拼精度和質量得到了高度保障,為后續鋼殼節段拼裝積累了寶貴經驗。

        破局:從無到有的沉井“零突破”

        張靖皋長江大橋是國家發改委《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重點建設的公路過江通道之一,位于江蘇省張家港和如皋、靖江境內,路線全長約30公里。中交一公局集團承建北航道橋北錨錠(沉井基礎),包括錨碇沉井基礎、支承樁、錨碇錨體3大部分,沉井基礎長75米,寬70米,深57米,為全國公路橋梁最大沉井。

        為一域添彩,為全局增光。面對全新的沉井領域,在公司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團隊精心組織,從PHC管樁的拔除到砂樁打設再到地表換填,穩步推進各項環節,通過多輪技術方案論證,做好拼裝前謀劃,在拼裝過程中不斷測量復核,微調細節,直至達標。

        巨龍過江,交通強國。項目建成后,對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優化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完善區域路網布局、推進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和跨江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沉井基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