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團隊鑒定出金魚龍睛和白化性狀的因果基因,并建立了精準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相關研究日前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于《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
金魚起源于中國的雙二倍體鯽,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金魚從原始的金紅色鯽魚歷經了家化時代、盆養時代和人工選擇育種時代,其間金魚的眼睛、頭瘤、鱗片、體形、鰭條等多個部位發生了形態突變并被保留下來。攜帶這些突變的金魚經過雜交和選擇育種,形成了當今300多個以傳統俯視觀賞為主的金魚品系。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金魚多個突變性狀的候選基因被鑒定出,但尚未在金魚中得到驗證。
該團隊前期的研究表明金魚龍睛性狀和脂質代謝異常有關。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鑒定出龍睛性狀是由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2aB發生突變所致。與此同時,該團隊突破了金魚高效繁育技術,將金魚繁殖一代所需的時間縮短至3至4個月,且全年產卵。他們聯合基因編輯、高效繁育、人工雌核生殖和性控育種創建出金魚精準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僅需兩代(約8個月)就可以創造出穩定遺傳的、具有高觀賞價值的金魚新品系。
運用該技術,研究人員成功證實lrp2aB和眼皮膚白化病2型分別是金魚龍睛和白化性狀的因果基因。此外,該團隊成功將龍睛性狀和白化性狀精準轉移到當下流行的、適合側視觀賞的百褶裙獅子頭金魚中,從而在一年內快速創建出適合側視觀賞的龍睛百褶裙獅子頭金魚“龍獅”、金色紅眼百褶裙獅子頭金魚“金兔”、碧玉紅眼百褶裙獅子頭金魚“玉兔”等十余個金魚新品系。
該研究鑒定了金魚龍睛性狀和白化性狀的因果基因,創建了一種可以在金魚以及其他水產養殖魚類中快速重現目標性狀的方法,為金魚從頭馴化和魚類精準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奠定了基礎。(見習記者李思輝)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s11427-022-2194-7
《中國科學報》 (2022-12-05 第3版 綜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