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瑞安市汀田街道織帶產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如今已經成為全國織帶生產、出口的主要集聚區,松緊帶產值約10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約80%。為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構建共富型高質量就業體系,在現有巨大規模產業背景下,汀田街道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打造“四個一”創富模式,集中圍繞來料加工、定向招工兩大模式,結合家庭作坊呈星狀多點分布的方式,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為轄區內1100余戶家庭增收致富,5000多人實現高質靈活就業,以產業共建帶動區域共富,用小小一條織帶編就富民大夢想。
一套組織體系筑起織造富民強度。構建“1+25+N”體系,街道黨工委書記任組長成立1個共富領導小組工作專班,25個村社書記輪流任共富服務中心管理員,N個致富能人任共富驛站站長,形成專人負責、多方合力、層層落實的干事體系,破解用地、用工等制約因素,整合資源、暢通產銷渠道,做大做強產業鏈,形成村企信息一張網,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一個共富中心夯實織造富民力度。以織帶產業集聚區為圓點,以居民10分鐘生活圈為服務半徑,打造1個共富服務中心及多個共富便民窗口,形成涵蓋全域的“共富輻射圈”。基層黨組織發揮共富堡壘作用,為村社閑置勞動力和企業招工需求牽線搭橋,安排黨員志愿者在服務崗輪值,提供人員登記、招聘管理、雙向匹配等服務,梳理農村閑置資源、閑散勞動力、企業需求等“三張清單”,用心用力架起“造富橋梁”。中心設置“共富學堂”,聯合技能培訓機構、邀請企業一線生產骨干、市場營銷專家等組建講師團入駐學堂,針對有提升技能意愿的村民,緊貼就業方向開設課程,促進致富能力全面提升,拓寬就業創業渠道。
一張共富網拓寬織造富民廣度。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針對過去織帶產業“低小散”布局,破解土地要素制約,投資5100萬元,建成2.6萬平方米的織帶小微園,目前已與59家織帶公司簽署入駐協議,產能的擴大預計可增加近200個就業崗位;動員以潤和帶業、鴻明織帶為首的兩新黨組織帶頭建成共富車間,面向有工作意愿但自身無規模生產條件的村民招工,共計解決20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聯合“殘疾人之家”打造共富助殘崗,共計為50多名殘疾人提供就業,每月人均增收超5000元;整合原有45家松緊帶中間商戶打造共富驛站,靠一輛輛“共富直通車”銜接起家庭作坊與外部市場的織帶供需業務,切實降低村民直面市場的風險,形成“共富產業園+共富車間+共富驛站”協同發力的共富布局。
一幅共富地圖呈現織造富民準度。精準定位繪制一張覆蓋汀田全域的共富地圖,標注共富服務中心、共富產業園、共富車間、共富驛站地理位置,注釋點位名稱、聯系人等詳細信息,通過多渠道廣而告之,讓村民實現“一圖在手,共富不愁”。搭配地圖推出“供需清單”線上平臺,歸集招工訂單需求、人員用工數據、市場前沿動態等,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實現信息分享有效度。(姜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