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箭”,今朝問蒼穹 世界百事通

        光明日報 2022-12-08 09:41:20

        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相關資料圖)

        12月7日,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標志著快舟運載火箭已初具型譜化格局,有力提升了我國低成本快速進入空間的能力。這對我國固體運載火箭航天運輸系統快速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它的研制歷程,就是在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艱苦創新路。

        創新,是以新穎的思路填補空白

        快舟系列固體火箭,是十年磨一“箭”。10年前,衛星互聯網等星座部署初步興起,國際、國內出現了對衛星批量發射的需求,而固體運載火箭成本低、可靠性高、保障要求低、快速發射能力強,正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三江”)的研發團隊敏銳洞察到,發展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將成為支撐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

        快舟系列火箭的創新設想萌發。最先“出生”的是運載能力較小的快舟一號。2017年,它的升級版,快舟一號甲,成功實現中國商業航天首次飛行試驗,目前仍常態化發射。

        但運載能力必須再提升,1噸級固體運載火箭的空白必須填補。2014年,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開始攻關。

        當時,很多技術在國內尚處空白,也沒有研制經驗可借鑒。

        “就是要走一條創新的路,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唯有如此,快舟火箭才能脫穎而出。”快舟系列火箭總設計師梁紀秋要求,在自主研發中攻關核心和關鍵技術。

        不重復老路,就是要對標世界先進技術,搶占技術創新高地,就得把創新做到極致。為此,研發團隊在設計之初,就死磕“創新”。他們最終拿出的高載荷比快速發射運載火箭總體設計方案,被評審專家認為“思路很新穎,創新性很強,技術指標很高。”

        表面看來,與快舟一號甲相比,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只是尺寸的增加、推力的提升,但實際上,其研制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許多風險難以預料。

        爆炸,發生了!首次地面點火試驗時,發動機爆炸。剎那間,黑煙滾滾,發動機、試車臺、測試設備全都被炸壞,試驗現場一片狼藉。

        “最讓人受挫的是,這意味著一切歸零,此前的努力和進展全部白費。”發動機設計師焦曉亮說。

        創新路上,失敗不可避免,但更重要的是,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鼓起從頭再來的勇氣。當晚,團隊召開緊急會議,列舉所有可能的故障。而后,通過大量的仿真和試驗工作,一項一項地去驗證、排除,找到失敗原因,解決技術難點。

        商業火箭,既要可靠,還要降低成本,為此,研發團隊創新性地引入民營配套廠家。但這也帶來新的問題——為提升火箭發動機的可靠性,團隊嘗試在關鍵部件上采用一體化方案,可由于殼體結構形式特殊,性能要求高,民營配套廠家的技術難以滿足要求。

        遇到問題,解決它。研發團隊駐扎民營配套廠家,全程跟產,分析試驗數據,確保研制進度。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們攻克了一體化技術,實現了高可靠性、低成本,火箭發動機順利通過試驗。

        “大膽引進民營企業,不僅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了產品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研發組織效率,縮短了產品生產周期。”航天三江黨委書記、董事長馮杰鴻說,這也是快舟系列火箭研發過程中,開創的“快舟模式”。

        創新,是數不清的失敗與重來

        航天發展,動力先行。在解決了火箭動力之后,火箭上面級的動力——液體姿控動力系統成了橫亙在研制過程中的又一“攔路虎”。

        “研制道路太過曲折,中間失敗然后推翻重來的次數,一只手都數不過來,時間成本的損失更不用提了。”負責該系統設計的人員說。由于該系統技術難度大,研制進展艱難,發射時間一再推遲。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梁紀秋提出了一項創新技術,實現了液體姿控動力系統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的全新技術路線,這可真是暗夜中的一盞明燈。

        可即便如此,液體姿控動力系統的驗證試驗,仍然經歷了“首次失敗后成功,隨后又失敗再成功”的5年曲折坎坷,直到最后試車成功,大家懸著的心才稍微放下:“終于啃下這塊‘硬骨頭’。”

        動力技術難題突破,火箭就有了足夠大的推力;另一方面,在箭體重量上想辦法,也能使火箭本身足夠輕——每減去箭體1克重量,意味著增加1克的有效載荷,留給衛星的選擇就更大。

        為此,研發團隊絞盡腦汁,每“克”必爭,在結構優化、材料篩選和實物驗證上,耗盡了時間和精力。最終,他們創新性地采用新型復合材料,對箭體主結構進行輕量化設計,極大減輕了箭體的重量。研發團隊還盡可能摸清火箭設計偏差量,探明火箭設計余量,能減則減,讓火箭的載荷比有了大幅提升。

        可迎面又是一個“攔路虎”——火箭尺寸大、載荷大、工況復雜,運輸發射系統規模也變得非常龐大,這讓全箭機動發射難度陡增,快舟的“快”將難以保證。

        “運輸發射系統所承載的負載太大了,很多技術在當時都是第一次嘗試。”負責地面發射系統的隊員們感嘆創新不易,白天頂著烈日酷暑,晚上熬夜分析數據試驗。一場鏖戰,通過對現有測發控系統一體化設計、運載火箭全系統智能測試網絡設計和發射流程優化整合,大噸位車載機動發射技術被攻克,實現了“一車一箭”無依托機動“一鍵式”快速測試發射。

        創新,是給每個問題最優解

        研制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每一個分系統都面臨著技術“瓶頸”和難題,而給每個問題最優解,才能保證全面可靠。

        提升可靠性,就能提升火箭發射成功率。為此,控制系統團隊大膽運用通用化、模塊化設計等新手段,提升了控制系統的全面可靠性;軟件專業團隊測試了火箭測試發射飛行中,近200種正常和異常工況下的正確性;在質量復查中,研發團隊大膽引入交叉測評,給質量加上了“雙保險”;測控通信團隊通宵對比上百個參數、共計幾十萬行數據,拼接出最全面、最準確的結果。

        “評審專家認為,我們對某因素影響分析還不夠。”結構專業團隊面對這樣的難題,只一個信念:“不夠,就把它補足。”為了打消疑慮,提升某艙段分離技術的可靠性,他們創新采用了一種零重力試驗方法,順利完成驗證,取得預期的效果。

        環境專業團隊最“頭疼”的事,是如何準確模擬火箭的飛行環境,可現有的試驗條件無法對這個“龐然大物”開展試驗,他們收集國內外大量文獻,沿著“化整為零,結零為整”的思路,開展攻關,成功解決了大中型固體火箭全箭模態試驗的難題。

        十年磨一“箭”,正是憑著這股子韌勁兒、拼勁兒,快舟運載火箭研發團隊一路闖關奪隘,相繼攻克了液體姿控動力系統、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高載荷比快速發射、大噸位車載機動發射、無依托快速測發等一系列先進技術,進一步凸顯了快舟系列運載火箭“移動測試對接、移動發射、移動云測控”等特點,提升快速發射能力,適應多樣化發射任務。

        披星戴月,深入偏遠山溝,這些都算不得什么……大膽設想,小心求證,細致驗證,最終,這些平凡崗位上的航天人,一點一點創造出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的勝利。(記者 詹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