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畔的“陽光經濟”

        農民日報 2022-12-15 15:35:54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艷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壺熱茶,三兩好友,遠眺邛海,在溫暖的陽光沐浴下,哪里還用得著棋牌助興!入冬不久,成都的李阿姨就相約好友,趕赴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區,迫不及待地來一場陽光浴,曬干周身的陰冷濕氣。

        西昌是涼山州首府,一座被陽光青睞的高原春城,年均日照時長超過2400個小時,被幽默的四川人戲稱為“三亞分亞”。大石板社區就依偎在西昌城郊的瀘山腳下、邛海之畔,憑借著AAAA級旅游景區得天獨厚的湖光山色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吸引了不少像李阿姨這樣的“候鳥”前來越冬棲息。

        誰能想到,這座古色古香的村子里竟有200多家民宿,近2500間客房,80多家餐廳,一個從陽光經濟中生出的康養民宿產業集群已經初具雛形。然而,就在10年前,大石板人卻過著守著青山綠水要飯吃的苦日子。

        回望來路,大石板人是如何打通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最近,大石板社區掀起了宣傳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村民憶苦思甜,通過三組關系的變化勾勒出十年間的發展歷程,進一步堅定了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人與海

        20世紀80年代,隨著人口增加,大石板周邊群眾不斷聚集到邛海之濱,各家在空地上建起一座座房屋。大房接小房,小房接窩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密密麻麻的棚戶區。大石板社區黨委副書記尹俊就是在這片逼仄低矮的棚屋中長大,在這里娶親成家,在這里迎來了呱呱墜地的新生命。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人們在這里繁衍生息,邛海這座母親湖卻越發憔悴。21世紀初,邛海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逐漸凸顯。圍海造田、填海造塘、餐飲住宿等無序發展,導致邛海近2/3的湖濱濕地遭到嚴重破壞,灘涂和原生濕地基本消失,水鳥和本土物種減少,邛海濕地生態功能日趨降低。邛海水域面積不斷縮減,水質從Ⅱ類降至Ⅲ類及以下,市民飲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一場邛海生態保護戰拉開大幕。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大戰中,大石板人結束了“人進海退”的舊路子,轉入“人退海進”的新軌道。2013年,400余戶村民陸續搬離舊居,為邛海休養生息留出足夠空間。

        “你看,環海路的內側就是以前村民的棚屋。”站在由村集體糧食加工房改造而來的民宿“歸心十二間”的天臺上,尹俊抬起手臂指向邛海的方向。如今,那里已是一片蔥蘢。轉過身,在一片向陽的緩坡上,一座座二層小樓依山而建,磚紅色的屋頂如同南紅瑪瑙般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與蔚藍如鏡的邛海相映,構成一幅絕美的湖光村居圖。2016年,等待了3年的村民拿到了安置小區的新房鑰匙,陸續搬到了這里。

        “物理上,人離海比以前更遠了;心理上,人與海卻更近了。”尹俊說,眼看著邛海濕地植被越來越豐富,以前沒見過的鳥兒越來越多地來到這里安家,湖水變得清亮,村民們越發珍視這失而復得的美麗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刻進了每一個大石板人心中。

        村與村

        大石板是個老地名,土生土長的西昌人都知道,但大石板社區卻是個新社區。2021年初,原鐘樓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幾番商議,決定改名為大石板社區。

        雖然3個村地脈相連,但家底卻相差很大。山下的鐘樓村、核桃村因為地理優勢,先發展起來,集體積累資金分別達到400萬元和1000萬元,而山上的民主村,集體積累資金僅有6.66萬元。

        先富帶后富,強村帶弱村正是四川推動村級建制調整的用意,但各村集體經濟實力過于懸殊,如何穩妥推進,讓各方都滿意是一個棘手的新問題。經過一場場壩壩會商議,“AB股”融合發展的方案最終成形落地。所謂A股,是指合并前各村已產生收益的資產、資金仍由原村自主經營管理,收益由原村成員享有;B股則是指新合并的大石板村股份,收益由大石板村所有成員共享。

        2021年4月,西昌大石板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大石板社區整合社區閑置曬壩4050平方米、古樹古寺古井等生態文旅資源入股,國有資本西昌邛海旅投入場,聯手民營企業旅游開發專業團隊,對全村進行景區化提升、專業化運營。不到一年時間,大石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就超過100萬元。今年7月,大石板社區探索實踐入選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全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大優秀案例。

        如今,大石板景區化提升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二期工程效果也初步呈現。山下熱鬧起來了,山上原民主村的村民要怎么更深入地參與到文旅產業鏈條中來,這是大石板社區黨委近來想得最多的事情。開發生態農產品伴手禮、打造彝寨風情山莊……一個個點子冒出來,讓大伙兒興奮不已。

        人與村

        肖家的女兒回來了!王家的兒子回來了!

        最近一年多,年輕人陸續返鄉成了大石板社區的高興事兒。

        說起肖家和王家,那都是村里勤勞致富的典型。前者經營著一家魚鋪,后者在西昌市知名的美食街經營燒烤攤。雖然都是起早貪黑的小買賣,但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去年國慶節,肖家的小女兒肖文芳從成都返家。一進村,眼前的一切讓這個20出頭的姑娘感到熟悉又陌生。村里擎天的古樹仍然那般蒼翠威嚴,古老的靈鷹寺仍然那般肅穆平和,不同的是,原本雜亂的村民宅院被收拾得整潔素雅,游人三五成群流連于村里的小巷拍照打卡。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的心中升起。

        如今,肖文芳的設想已經成為現實。就在幾個月前,利用自家的老院子,老肖鮮魚館開張了。肖文芳辭去了成都的工作,戴上圍裙,給父親老肖打起了下手。

        王家的小院燒烤也開門迎客了。父母放手讓26歲的王宇一手操辦,這個斯文清秀的小伙子忙前忙后,更自信穩重了。

        肖家從賣魚到烹魚,王家從街頭燒烤到庭院燒烤,看起來都是老營生,但背后卻是村民參與家鄉發展的深切渴望,標志著大石板社區的蛻變從外表滲透到了內里。

        從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到人氣人心快速回歸,這中間有何訣竅?四川省農業宣傳中心主任戴杰帆多次到大石板社區調研,她的體會是“宅改興村,活權增收”。確實,西昌作為全國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大石板社區率先試水,圍繞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積極探索農房流轉經營、入股經營、委托經營、自主經營、掛靠經營等模式,越來越多的村民被充分調動起來參與其中。

        微光成束,涓滴匯海。據粗略統計,如今大石板社區有近2500間閑置農房變為客房,近80個農家小院變為花園餐廳,盤活閑置宅基地和房屋近10萬平方米。

        漫步大石板社區青青石階,陽光明媚,溪水潺潺,路兩旁的小院矮墻內花團錦簇,主人迎來送往,好不熱鬧。究竟是蘇醒的古村喚回了外出闖蕩的游子,還是游子回歸激發了古村的活力?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沿著黨的二十大指明的方向,一個全新的故事序章已經開啟。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