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近日,由上海財經大學城鄉發展研究院主辦的2022年第二期“城鄉發展論壇”,聚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主題,與會者就做好新時代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建言獻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院長仇煥廣:
保障糧食安全,可從四方面思考:一是從供給側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如以規模經營來提高生產效率,落實種業振興行動,解決科研與應用“兩張皮”問題,完善農業補貼等。二是從需求方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一方面,要調整消費結構,如根據膳食營養指南對消費結構進行調整,優化禽肉和牛羊肉、豬肉的消費比例;另一方面,要減少浪費,促進糧食節約。如果把食物浪費降下來,把食物的消費結構和數量優化調整,我國每年大概可以節約1.5億噸糧食。三是從國際層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促進農業對外投資,優化投資結構與投資區域,推進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四是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保障糧食的生產能力,而不是過度追求短期糧食的產量。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農村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應良:
要基于人民觀、歷史觀、資源觀、全球觀、系統觀看待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問題。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發展優勢和條件,加強生產能力建設,提高產能保障,確保糧食供給在量上充足。二要防范新形勢下糧食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加強鏈條治理能力建設,做好糧食進口供給替代的預案,確保糧食供給有足夠的韌性。三要應對極端天氣的頻發、公共事件突發等緊急情況給糧食安全帶來的挑戰。在突發事件面前,確保糧價穩定、調配順暢。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
糧食安全也要考慮成本與收益,考慮公共財政效率的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用最小的經濟支付獲得最大的安全冗余。要認清糧食安全的核心,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保障糧食安全要推進科學決策,厘清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邊界,制定政策時尊重科學規律和自然規律,確定糧食產出合理的增長目標。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正確認知與看待國內各地糧食產銷平衡問題,避免行政過度干預下的不合理糧食生產布局現象。要進一步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保障糧食安全,如在種質資源方面推進國際合作。
上海財經大學講席教授、城鄉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錦華: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資源、消費結構、進出口形勢等挑戰,保障糧食安全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供需兩側雙向發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供給側方面,要提升國內糧食生產能力,包括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加玉米和大豆產量等;需求側方面,要引導城鄉居民合理的糧食消費,重視營養目標、膳食結構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二是推進國際合作與貿易。要妥善處理與糧食出口大國的關系,通過加強對話和磋商,積極解決雙邊及多邊貿易摩擦問題。深化國際糧食合作體系,在參與糧食全球產業鏈建設中增強話語權。三是制定出臺糧食安全保障法。以完善的法律提升糧食生產、加工、儲藏、運輸、消費等各領域各環節的治理能效,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上海財經大學城鄉發展研究院教授王常偉:
社會轉型過程中農地配置得不暢,影響了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進而影響了糧食生產成本效率與糧食安全。在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同時,也要探索推進城鎮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退出。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退給集體經濟組織面臨著補償資金壓力等困境,現階段可以進一步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的自愿有償轉讓。首先,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支持機制;其次,對同一農戶接受轉讓承包土地的數量以及接受轉讓后擁有承包土地所占集體土地的比例進行限制,防范土地兼并風險;三是明確通過轉讓所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土地征收等變動中的權益。
上海財經大學資深教授、城鄉發展研究院院長吳方衛: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一是要明確糧食安全的內涵和外延。糧食安全是現代的綜合性的概念,保障糧食安全需要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中國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國際和國內挑戰非常嚴峻,保障糧食安全同時要解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要明確保障糧食安全市場機制或者計劃機制的條件,才能做出最有利的政策安排。二是中國的糧食安全要建立在全球視野的基礎上,但也要明確國際市場形勢變化。這里面有所謂短期波動和長期趨勢的問題。短期波動跟氣候變化有很大關系,氣候變化會對國際糧食生產造成短期影響進而對我國糧食進口形成價格沖擊。長期趨勢與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關,比如,隨著全球的饑餓問題的緩解,全球人均的糧食消費量會提高;再如,現有的“面包籃子”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可能會減少糧食的生產。兩種情況都會影響我國從國際市場上獲得糧食的能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