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 蕾 張曉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偉童
12月29日12時4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制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十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58次飛行,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22年第53次飛行。此次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22年發射任務圓滿收官,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年度發射次數首次突破“50+”。
三型火箭助力中國空間站建站大業
【資料圖】
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龐大、系統組成最復雜、技術難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航天重大工程。長征二號F、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三型運載火箭分別執行載人飛船、空間站艙段、貨運飛船發射任務。“三款不同型號的火箭分工獨特、相互補充,無論是從運力、生產準備周期、發射地面支持系統恢復、發射隊員配備等方面,都是最合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箭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級顧問龍樂豪指出。
“2022年,三型運載火箭6次發射將90余噸的載荷送入預定軌道,長征火箭的運載效率進一步得到提升。”龍樂豪說。除相應的運力要求外,載人航天工程發射任務對執行任務的火箭提出了“高可靠”的要求。長征二號F經過研制人員不斷打造,全箭可靠性指標達0.98,安全性指標達0.997,并保持100%發射成功率,成為我國航天員進入太空的專屬“座駕”。
12月29日12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十號02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胡煦劼攝)
新模式新火箭,商業航天邁上新臺階
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年度發射次數再創歷史新高的同時,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2022年2月27日,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將來自7家研制單位的22顆衛星分別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這不僅是長征八號運載火箭不帶助推器的新構型首飛,還創造了中國一箭多星發射的最高紀錄。“未來,火箭院將推進‘共享發射’常態化。”火箭院長征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
“隨著微納衛星、小衛星、星座組網等發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火箭院在研制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同時,運用純商業模式研制了捷龍系列運載火箭。”火箭院捷龍三號火箭總指揮金鑫說。2022年12月9日,捷龍三號固體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商業航天國家隊迎來新成員,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實現了海上冷發射到海上熱發射的跨越。“捷龍三號具有運載能力強、整流罩包絡空間大、發射方式多樣化、經濟性好、履約周期短、發射效率高等特點。”金鑫介紹。
“2022年,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全年發射占比約為27%,是近三年里最高的。”在龍樂豪看來,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面進入應用性發射階段,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研制能力和產業化發展能力邁上新臺階。
創新驅動,鑄就中國航天新高度
2022年8月26日,亞軌道運載器重復使用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在國際上率先研制的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特點的升力式亞軌道重復使用運載器,是航天航空領域先進技術的集大成者。回收的運載器經檢測可多次重復使用,顛覆了傳統運載火箭一次性使用或依賴發動機多次啟動以減速返回的飛行模式,更有利于未來實現航天運載器的航班化運營。
運載火箭是一切太空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決定著太空探索舞臺的高度和廣度。“火箭院正在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其中,載人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70噸,預計2027年前后完成首飛;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箭體直徑達到10米級,高度110米左右,研制成功后低軌道的運載能力將達到150噸,地月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將達到50噸以上,爭取在2030年左右完成首飛。”龍樂豪透露。
據悉,2023年中國航天將保持高強密度發射態勢,長征二號F、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還將開展空間站運營階段發射任務,新一代運載火箭也將悉數亮相執行相關發射任務。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30日?08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