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訊:振興古稻,牢牢攥住“當家品種”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2-12-30 15:50:17

        【一線講述】

        講述人: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 王 芳


        (相關資料圖)

        小站稻興于天津小站鎮,盛于清末駐軍屯墾,曾以“貢米”享譽全國。如今,它成為我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0年列入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小站“稻作文化”也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2017年,天津市開始建立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提出“振興小站稻”的目標任務。小站稻振興工程,實際上就是發展壯大優質小站稻產業鏈的過程。這條產業鏈,包括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示范推廣種植、稻谷收儲加工等一系列環節。我所在的天津科技大學是以校企合作方式參與小站稻品種選育的。我們與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所屬企業——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培養研究生、繁育良種、承擔科研課題。

        振興小站稻的難點,在于小站稻品種創新和優異基因挖掘。因為種子不純或基因變異,一些小站稻品種已經退化,需要豐富的種質資源供育種家們進行配組選育。我們通過現代生物學技術基因編輯法創制種質,同時研究基因功能、開發分子標記,用于優質品種快速選育。

        目前,“小站稻振興”的目標正逐步變成現實——全市小站稻種植全覆蓋,生產面積穩定在80萬畝。

        一粒米的背后,有黨和國家對糧食安全的戰略考量,有悠久綿長的農耕文明歷史底蘊,更有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擔當。作為天津市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種質創新崗位專家,我會潛心研究,在小站稻種質開發繁育中取得更大成績。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胡曉軍、李玉蘭、劉茜、陳建強、任爽、陸健、李曉東、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層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水遠、強罡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30日?07版)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