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頻發的人畜共患病逐漸引起人們關注,尤其是2019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更是引起了全球熱議。20世紀以來,相繼暴發多起危及人類健康的冠狀病毒大流行讓人們“聞冠色變”。冠狀病毒真的這么可怕嗎?人與動物是否會互相傳播冠狀病毒?
波及全球的冠狀病毒疫情(圖源網絡)
冠狀病毒是什么?
(相關資料圖)
冠狀病毒是屬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狀病毒亞科(Orthocoronavirinae)的一類廣泛分布、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RNA病毒,最早發現于1937 年,由于病毒表面具有由糖蛋白組成的棘狀突起,形似皇冠,由此被命名為冠狀病毒。
SARS-CoV 結構圖(圖源Swiss Instute of Bioinformatics)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其細分為 α、β、γ、δ 四個群。其中α和β冠狀病毒主要在牛、豬、馬等哺乳動物中傳播,也可引起人類疾病,γ和δ冠狀病毒主要感染禽類和豬。
作為正鏈RNA病毒,冠狀病毒不僅可以作為翻譯模板直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還可以作為復制模板合成負鏈RNA。也就是說,病毒復制過程產生的一系列亞基因組mRNA都可能作為模板鏈,導致冠狀病毒的高復制率和高突變率,有利于病毒引發毒力或宿主變異。
冠狀病毒有哪些危害?
早期學術界普遍認為冠狀病毒對人的危害不大,直到2002年非典型肺炎疫情暴發,冠狀病毒的危害才真正突顯。不同冠狀病毒感染對人類的危害表現不一,以當前仍在流行的新冠病毒為例,當前已知它能造成呼吸、消化、神經系統的損傷。
1、呼吸系統損傷:一般在患者感染一周后出現, 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低氧血癥等。
2、消化系統損傷:消化系統損傷包括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痛等,病情較重的患者還會出現消化道出血、腹瀉等癥狀。
3、神經系統損傷:包括異常的癲癇樣放電或慢波活動,也有一些新冠肺炎患者還會出現意識障礙、精神狀態改變等癥狀。
寵物和家畜會感染冠狀病毒嗎?
冠狀病毒的宿主范圍廣泛,多種畜禽及野生動物均有攜帶,包括哺乳動物、爬行動物、水生動物等。目前,畜禽中常見的冠狀病毒包括親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和豬德爾塔冠狀病毒(PDCoV)等,這些冠狀病毒在畜禽養殖臨床比較常見,疫病的暴發往往引起大批死亡,特別是仔畜。
常見動物冠狀病毒分類表
雖然許多物種都可攜帶冠狀病毒,但并非所有動物都能直接將病毒傳給人類。在動物中,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種類最多,對人的威脅最大。但野生蝙蝠與人類接觸較少,病毒的傳播可防可控。
有研究發現,冠狀病毒還存在于竹鼠、野雞和果子貍等野生動物種群中,但流行率較低,也與人源冠狀病毒遺傳親緣關系較遠。對于冠狀病毒,我們只需做好防控,不用把它想象得過于可怕,這種病毒是可防可控的。
冠狀病毒進化模式圖(圖源網絡)
如何防范冠狀病毒?
當動物和人類接觸機會增多,動物攜帶的病原體風險也隨之升高。病毒被帶入新的環境,隨著與畜禽和人類的接觸進行跨種傳播。
對于個人來說,最重要的防范措施就是減少與野生動物的接觸,也不要食用野生動物。除了可能會把病毒傳染給人類,野生動物體內還攜帶有大量病菌和寄生蟲。
喂食野鳥、與旱獺合影等親密接觸野生動物的行為應該避免。如果必須要接觸,則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例如佩戴口罩、佩戴手套、更換水鞋。接觸畜禽動物后,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做好個人清潔,必要時使用醫用酒精消毒。
對于養殖戶來說,需要建立健全的畜禽養殖系統,時刻嚴格遵守生物安全法。對病畜做好隔離或無害化處理,并對籠舌、用具等徹底消毒。以預防為主,提高生物安全水平。根據本場和周邊的疫情情況、動物年齡大小、用途以及季節等選用合適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動物發病。
對于管理部門來說,加強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檢測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嚴格執法,對販賣、購入、食用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并且禁止亂砍濫伐、過度開墾等行為。因為在野生動物貿易、動物養殖或森林被清除用于采礦、耕作或道路時,病原體溢出并傳播給人類的風險會隨之增大。
作者:陳曉凡(華南農業大學 碩士研究生)
科學性把關:王曉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動物衛生研究所 研究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