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月13日,內蒙古氣象部門發布了寒潮、大風預警,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氣溫陡然下降了10攝氏度,聽著呼嘯的風聲,李挺沒有休息好,但還是一早就出發了——他要到億利庫布其沙漠光伏治沙基地監督項目實施進度。
一路上,8米/秒的大風裹挾著雪和沙子急速向前,好似在為李挺“開路”。下車后往沙漠里走,李挺看到有些鋪在沙地上用于減緩沙丘流動的秸稈被風卷成一團,“昨天算是白干了”,他開始盤算著如何能在春節前完成原定計劃。
在光伏治沙基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向沙漠深處望去,目光所及皆是一片片高支架和光伏板。據了解,這里已建成710兆瓦光伏項目,治沙5萬畝。正在開發建設的蒙西基地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讓李挺連日忙碌。項目建成后,可修復治理沙漠10萬畝,年均減少向黃河輸沙200萬噸,向蒙西電網年均供應綠色電力約40億千瓦時,年均降低標煤消耗120萬噸,同時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煙塵排放。
與其他光伏基地不同的是,在建基地的光伏支架離沙地幾米高,李挺介紹,這是他們自主研發的大跨度柔性支架,為了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的立體綜合光伏治沙模式。在板間種植四翅濱藜、沙柳花棒、楊柴等沙生牧草,既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也能飼養畜禽。李挺說:“現在治沙不再是簡單地種樹、設置沙障,不僅要為沙漠增綠,也要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雙贏。”
1990年出生的李挺,現在是億利庫布其沙漠事業集團工程技術部技術經理,他打趣說:“能當經理主要是因為和我一起來的人都走了。”10年的戶外工作經驗,讓李挺比同齡人更加成熟。學習工程管理專業的李挺,起初的主要工作就是做沙漠土地測繪,他形容:“測繪師就像是偵察兵,沒有路的沙漠也要探出路來。”2014年7月14日是李挺上班的第一天,次日就收到要測繪30萬畝沙漠的任務。
那段日子,李挺每天早起給大家煮好方便面,天還沒亮,8個人就帶著水和干糧出發了。炎炎烈日下,汗漬在衣服上繪出圖案,胳膊被曬得蛻皮。
汽車爆胎、人從沙丘上滾落、腳磨起水泡……從庫布其沙漠到烏蘭布和沙漠再到塔克拉瑪干沙漠,李挺和同事實施過100多萬畝沙地的測繪工作,“遇到的困難太多了”。李挺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次在沙漠里迷路,“轉了好久都沒出去,手機也沒電了”。天漸漸黑了,他就借著測繪儀器上微弱的光亮,一點點前進,最終依靠著GPS顯示的經緯度走出了沙漠。
隨著科技的進步,李挺終于告別了用腳測繪的時代。2017年,公司購置了測繪無人機,自那以后,李挺只需要進入沙漠放飛無人機,就能完成測繪工作。風向數據植樹法、無人機飛播植樹、甘草平移治沙等不斷迭代的治沙技術,讓生態治理進程大步向前。5年來,內蒙古累計造林3700多萬畝、種草1.2億多畝、防沙治沙5400多萬畝,均居全國第一。
如今,每年都有新鮮血液注入庫布其沙漠。田旭東就是新到億利庫布其沙漠研究院的實習生,今年22歲的他是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園藝專業的大四學生,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實驗里耐寒、耐鹽堿的植物進行擴繁,以便來年播種到沙漠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問田旭東,這里工作環境艱苦,小鎮生活也寂寞,你能堅持下來嗎?他回答說:“我能!我喜歡研究植物,而且我家就在幾十公里外的農村,現在沙塵暴少了、雨水也多了,治理沙漠真的很有意義。”(石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