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央廣網北京1月18日消息 (記者 雷妍)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全社會的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8億,占總人口的1.8%。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如何給老年人的健康狀態做出科學評估?如何依據老年人狀態給予適合的養老、醫療等服務?
提升養老服務工作的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水平,老年人能力評估是基礎性工作。日前,《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國家標準發布實施。1月18日,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進行解讀。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一級巡視員國煥新指出,該國家標準的推出,將為科學劃分老年人能力等級,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優化養老服務供給,規范養老服務機構運營等提供基本依據。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介紹,老年人能力評估,是由專業人員依據相關標準,對老年人個體的自理能力、基礎運動能力、精神狀態、感知覺與社會參與等進行的分析評價工作。通俗來說,老年人能力評估類似體檢,主要內容是老年人獨立生活的能力狀況,包括老年人穿衣、吃飯、洗澡等自理能力,行走、上下樓等基礎運動能力,精神狀態、感知覺與社會參與能力等。通過老年人能力評估,我們可以判斷一個老年人生活能否自理、需不需要人照顧,以及需要哪些方面的照顧等情況。
對老年人來說,有助于他們了解自身的能力狀況,及時采取一些預防衰老的措施,改善身體機能,更加合理地安排晚年生活;家人也可給予老年人更有針對性的照顧,便于選擇適宜的專業服務或申請相關保障政策,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對養老服務機構來說,可根據評估結果更加準確了解每個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在征得老年人同意的前提下,制定個性化的照護服務方案,提高養老服務的適配性和效率,有效防范服務風險。
對于政府有關部門來說,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能夠促進養老服務供需對接,提高政策措施的精準度。有助于根據不同能力等級老年人的數量、比例、需求及趨勢變化,提前做好養老服務發展的規劃布局,將有限的社會資源作用發揮到最大效應;有助于政策找人、精準施策,確保符合條件的老人可以享受政策;有助于了解相關服務情況,加強對下級民政部門工作情況、養老服務機構規范服務情況進行針對性監督指導。
國煥新介紹,標準中主要評估指標包括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包括自理能力、基礎運動能力、精神狀態、感知覺與社會參與等4個方面;二級指標包括進食、穿脫衣物、平地行走、上下樓梯、記憶、理解能力、視力、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26個方面。條目加和計分,得分越高,說明能力水平越好。標準將老年人能力分為能力完好、能力輕度受損(輕度失能)、能力中度受損(中度失能)、能力重度受損(重度失能)、能力完全喪失(完全失能)5個等級。
該標準是在總結2013年版民政行業標準前期實踐經驗,廣泛借鑒相關領域基礎上,適應養老服務行業發展需要編制而成的。標準主要內容共分6個部分,主要包括“評估指標與評分”“組織實施”“評估結果”以及《老年人能力評估基本信息表》《老年人能力評估表》和《老年人能力評估報告》3個規范性附錄。
近年來,我國養老行業的飛速發展,在新的養老環境和形勢下,推出《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國家標準,將為全國養老服務等相關行業提供更加科學、統一、權威的評估工具。有助于推動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高品質健康養老需求,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