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制菜成年夜飯餐桌“主菜”,這些問題有待解決!:當前熱訊

        法治日報 2023-01-20 09:51:29

        “今年的年夜飯打算購買預制菜,回去簡單加熱或者翻炒一下就能搞定,省時又省力!”1月14日(小年),北京市民王鑫開始采購年貨,第一站便是到線下商超的預制菜貨架處。

        當天,他挑選了12種預制菜產品,每道菜價格23.9元至99元不等,總計花費699元。


        (相關資料圖)

        像王鑫這樣,選擇購買預制菜作為年夜飯的消費者不在少數。隨著樣式不斷創新、品質不斷提高,預制菜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來自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

        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預制菜在今年年夜飯的市場表現將有比較大的提升,這也意味著我國預制菜市場已經進入產銷兩旺的階段,不過預制菜還面臨食品還原度、運輸以及安全等問題。

        年夜飯套餐受歡迎

        簡單加熱即可食用

        今年春節,在北京工作的賈佳因工作原因不能回杭州老家,于是提前網購了松鶴樓和西貝莜面村的半成品年夜飯。

        “我丈夫是北方人,因此我們的年夜飯要兼顧南方、北方口味。”賈佳告訴記者,她選購的預制菜包括松鼠鱖魚、清炒蝦仁等,這些菜肴全程冷鏈運輸,品質有保證,而且免洗免切免調料。

        近日,記者在北京隨機探訪幾家商超時看到,不同品牌、種類的預制菜應有盡有:14.9元/碗的陜西傳統八寶飯、38.8元/份的農家紅燒肉、108元/盒的松鼠鱖魚……讓人眼花繚亂。

        其中,不少連鎖超市還推出了半成品年夜飯套餐,價格在400元至4000元不等。據西城區廣安門地區的盒馬鮮生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菜品不僅可以線下購買禮盒,還可以在線上預訂,簡單加熱后即可食用。

        記者在一家山姆會員商店看到,這里不少顧客購物車里都放著各式各樣的禮盒。其中,羊腿、三文魚和帝王蟹等都不再是單純的生鮮禮盒,而是一款款預制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相比于去年,今年禮盒類商品銷售呈雙位數增長。

        盒馬鮮生通過市場調研發現,有五成以上用戶會使用預制菜,在北京、上海等追求快節奏的一、二線城市,預制菜的“上桌率”更高。盒馬鮮生的數據顯示,“自己做+買一部分預制菜”的受訪者比例為32%;有21%的消費者會直接選擇套餐禮盒,多為送禮,或最大程度減少做菜負擔和失敗風險。

        在電商平臺上,不少商品的月銷售量在一兩萬件,也有商品獲得了2萬+的評價。這些商品中最受青睞的是一些半成品家常菜以及松鼠鱖魚、豬肚雞、佛跳墻等硬菜。

        “平時切菜、炒菜要40分鐘到1小時,現在只需要10分鐘就搞定,而且味道還不錯。”居住在北京市通州區的上班族羅海是預制菜“鐵粉”,他家的冰箱里常常放置大量半成品早餐食材,如手抓餅、包子、牛排等。

        某電商平臺賣家婷婷告訴記者,這種半成品年夜飯產品幾年前就出現了,這兩年的銷量明顯提升。“‘90后’是半成品年夜飯的主要消費群體,不少人就地過年時想吃一頓家鄉味道的年夜飯,但又怕廚藝不好、做菜時間長,這種套餐既滿足對儀式感的追求,又方便快捷。”

        部分菜品貨不對板

        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不過,預制菜行業雖然在我國有多年發展歷程,生產商數量眾多,但多數依然停留于作坊式生產加工模式,達到規模以上生產水平的企業較少。

        在業內人士看來,預制菜行業將成品和半成品菜肴從餐廳延伸到家庭日常餐桌,從大環境看有廣闊前景,但行業要想長遠發展,必須邁過質量關和安全關。

        2022年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曾做過全省預制菜消費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消費者表示購買預制菜時遇到過質量問題,其中25.71%的消費者遇到了菜品變質腐敗的問題;24.29%的消費者遇到了預制菜品食材不新鮮的問題;15.39%的消費者表示購買的預制菜內含有異物;13.95%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購買的預制菜存在過期現象。

        對此,曾經網購過半成品菜肴的張燁至今仍“心有余悸”——因為分量不足,一桌售價1388元的菜肴,10個人竟沒有吃飽,“老鴨煲里面基本找不到鴨子,牛腩煲的湯全都漏光了”。

        羅海遭遇過一包標注170克的魚香肉絲,“湯汁得有100克,有點肉絲,還有其他配料,如果用這個做快餐,兩包都不夠”。

        在上述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的調查中,絕大部分消費者在購買預制菜時都遇到了標識信息不明確的問題,其中27.54%的消費者表示購買的預制菜未標注菜品名稱及主要食材,23.61%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購買的預制菜未標注菜品分量,16.45%的消費者遇到了在購買預制菜時未標注其生產日期或保質期的問題。

        記者對比多家預制菜的保存方式發現,大部分預制菜都需要-18c°冷凍保存。記者隨機點開一款月銷售2萬+的預制菜商品,其中的評價好壞參半,一些網友表示快遞速度快,味道不錯,但也有一些網友表示,菜品有“腥臭味”“不新鮮”等。

        針對消費者反映的預制菜存在偷工減料、變質腐敗、口味欠佳等問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預制菜的食品安全風險首先在于原材料的新鮮程度、加工過程中食品添加劑的規范使用、運輸過程中冷鏈環節的無縫銜接,還有包裝破損。有時候消費者看到的不是得到的,貨不對板。”

        有關預制菜面臨的安全隱患,北京工商大學新商經研究院執行院長周清杰認為,首先要考慮加工過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問題,其中包括原材料的新鮮程度、加工過程中食品添加劑劑量;運輸過程中冷鏈環節也至關重要,要控制溫度,還要注意運輸途中的破損問題。

        對于消費者在選購預制菜時,作為銷售方的婷婷和作為消費者的羅海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比如要選擇大品牌和正規廠家的產品,還有看配料時,要認真查看營養標簽上的鈉含量。收貨時也要仔細驗收,如果發現包裝袋內有較多冰霜、冰塊,或食物出現變形、變軟、粘連,一定要拒收。

        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預制菜的線上線下火熱背后涌現出的各類問題,也不斷促使行業完善標準,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據天眼查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各地政府部門、產業組織和企業發布了30余部預制菜相關標準。

        “預制菜種類繁多且發展較快,這些行業標準的出臺肯定是對市場的規范,包括對企業產品的規范,也增加了消費者的鑒別度,對增加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信心都有幫助。”周清杰認為,多個省市出臺預制菜相關產業的政策指導文件和相關標準,彌補了多項行業規范的空白,進一步守護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朱毅認為,在監管層面的國家標準,應該更多地站在消費者角度,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放心,把預制菜的品類再做一個歸納。下一步,對于預制菜的監管應該更嚴格,讓消費升級、提質增效、去除落后產能。對企業來說,希望在建立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過程中,能夠出現一些具有差異度、辨識度的標準。比如做好預制菜品的品控標準,運用大數據做到食材的可溯源、信息的智能化,在工業4.0的背景下,讓預制菜的起點和終點都是安全可控的。

        未來如何完善規范行業的相關標準問題,既保障預制菜質量和安全,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這種便捷的生活服務,又能夠讓相關企業良性發展,進而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朱毅呼吁,預制菜的標準首先應該明確它的定義和邊界,同時對預制菜的原料、加工工藝、包裝標識、儲存、冷鏈運輸、微生物的指標、添加劑的劑量種類以及農藥殘留、重金屬等作出統一的規定,才能引導預制菜行業步入精準化管理。

        “比如冷凍預制菜制作點的儲存溫度和配送時的溫度變化,都應該有明確的要求,在標準的保駕護航之下才有可能讓預制菜進入集約化、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的有序渠道。”朱毅說。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