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時空膠囊”里的鄉村振興密碼
【資料圖】
講述人:浙江湖州市德清縣阜溪街道農耕文化館館長?沈華
這個春節,我們的農耕文化館吸引了一批批游客,他們觸摸著舊農具、感受著鄉土味,通過親子互動、文化體驗等活動,迎接即將到來的春天。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小學生在阜溪街道郭肇村鄉村農耕博物館觀看傳統農耕工具。謝尚國攝/光明圖片
特有的時令節俗、悠久的農耕文化,是德清人和自然對話的“小秘密”。而這些小秘密,不少已經離今天的生產生活越來越遠了。好在通過很多老物件,這些記憶還能世世代代保留下來,這也是我們建設農耕文化館的原因。
2015年,為了推進郭肇村中心村集聚項目和莫干溪谷項目,很多郭肇人面臨著搬家問題。生活條件改善是好事,可家里的老舊農具等“古董”怎么安置?總不能一丟了之啊。我們幾個村干部便向街道反映了這個問題。街道根據莫干溪谷打造江南古樸村落的定位,提出建設農耕文化館。我們一聽,高興壞了。很多村民得知后,都把有價值的古舊農具全部捐了出來。再加上對外征集,目前農耕文化館已經收藏了300多件農具和傳統農家用品。
2017年下半年,農耕文化館開館了,我擔任館長。到莫干溪谷游玩的人們,都會興致勃勃地來這里看看。沿著回字形游覽線路走一圈,觀賞完稻作器具、農業傳承、時令節俗三個單元,就能基本了解德清農耕文明的歷史與傳承。村里的老老少少茶余飯后也會去走走,讓孩子們認識一下農耕勞作。縣里的不少中小學校也聯系我,來這里開展勞動教育。
現在,德清農耕文化館已成為浙江省農耕教育科普基地,還入選第一批浙江省鄉村博物館。這兩年,經過“微改造、精提升”,館藏品更豐富了,展陳條件也變得現代化——可以運用交互投影、沉浸式交互劇場、3D屏幕等多媒體設備,營造視聽結合的全新體驗。
農耕文化館還成了村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瞧,我們在展館中間的院子里搭了一個江南古戲臺,戲臺上放著一些制作精美的彩色圓球和一只玩偶小羊,這就是德清特色非遺民俗表演葉球燈的主要道具。葉球燈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了,原型是“獅子搶繡球”,逐漸演變成“湖羊滾葉球”,寓意蠶桑豐收、六畜興旺。每年莫干溪谷景區舉辦的鄉村耕耘節、德清敬農節上,我們都會推出葉球燈表演,為廣大游客市民獻藝。葉球燈表演一開場,周邊村民接踵而來,好不熱鬧。
讓我們欣喜的是,通過文化館這個平臺,葉球燈聲名遠播,前不久,葉球燈節目成功入選“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演藝資源庫”,將有機會在杭州亞運村中一展風采,更有可能登上舉辦亞運會、亞殘運會開閉幕式的“大蓮花”舞臺,向世界展示“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的韻味與魅力。
有游客評價,農耕文化館就是一枚小小的“時空膠囊”,珍存著浙江鄉村的前世今生。要我說,里面更有鄉村振興的“密碼”,有支撐我們始終不渝建設家園的心氣。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陸健、王建宏、張文攀、趙秋麗、李志臣、龍軍、禹愛華、趙嘉偉、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廖瑩、楊云杰、李芳、蘇蕾、呂長蕊、陳健林)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30日?07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