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信息:女子不讓男童上女廁遭罵,都該拿出些大人的樣子

        成都商報 2023-02-02 08:33:2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沒錯,但孩子不是物體,總有一些思維和舉止,是父母教育一時無法抵達的??赡芎⒆拥哪承┬∈Э氐男袨?,正面積極看待是童真,反感抵觸看就是冒犯。

        1月31日,多個平臺上出現了一則“女子不讓6歲男童上女廁所遭痛罵”的熱搜。據網絡流傳的視頻和媒體報道,近日在黑龍江哈爾濱,一地鐵站女廁所內,女子發現有個男童站在里面后,加以制止。隨后孩子家長稱該女子傷害了孩子心靈,將女子堵住要求道歉,雙方在廁所內激烈爭吵。

        被罵女子表示,自己從頭到尾并沒有兇男孩,只是質疑六歲男童上女廁所且未關門的問題。除了男孩母親,男孩父親和另一位同行女子也一直在辱罵她,辱罵時間持續近30分鐘。警方目前正在調查此事。


        【資料圖】

        看完這個視頻心里很不是滋味,男童媽媽不停聲嘶力竭地喊“你傷害他了”,那種難受,是真崩潰。但估計她看完網上一邊倒批評她的聲音,會更崩潰。

        誰造成了她的崩潰?男童媽媽肯定覺得是被罵女生,公允地說,另有“其人”:

        一是她自己。6歲男孩能不能進女廁所或許沒定論,但6歲孩子應該有性別意識是育兒常識。老話也講“兒大避母,女大避父”,性別教育既是保護孩子,也是形成孩子正常社會人格的必修課。父母沒充分盡到責任,才會讓6歲男孩懵懵懂懂地出現在女廁所,被提醒后還理直氣壯。

        同時,打著為孩子爭取道歉的名義,為宣泄自己情緒找出口,讓孩子在現場被圍觀,甚至被放到網絡上接受“審判”,少了一點成年人的理智,也是激化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是整個社會不夠友好的育兒環境。這幾年關于男孩進女廁所的熱點新聞屢見不鮮,比如去年11月,福建泉州一寶媽因身體不適帶2歲兒子進女廁隔間,也引發了沖突,部分網友的評論很難聽。當“占用女性資源”的帽子扣下來,事情性質就不一樣了。說到底,還是因為公共場所沒有專用或者家庭衛生間。帶男娃的寶媽能去哪里上廁所?人有三急,不可能像有網友說的那樣提前規劃盡在掌握。丟廁所外面等,又該被批不負責任了。這些帶娃女性的難處,應該被看見、被重視。

        不久前,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人登上熱搜。這是我國人口自196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這些年鼓勵生育也成了整個國家的當務之急,很多地方都提出了要打造育兒友好型社會,有的地方直接給二胎、三胎家庭發錢。但僅僅著眼經濟因素還不夠,公共環境、社會輿論的友好程度也影響著生育意愿。應對老齡化社會我們進行了適老化改造,迎接生育潮,公共環境是不是也應該推出“適娃化”改造?比如最基本的,增設母嬰室和家庭衛生間。

        社會輿論需要更多一些的擔待氛圍。近些年,涉及孩子的新聞留言區,常常能看見戾氣很重的指責,少了一些基本的共情力和包容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沒錯,但孩子不是物體,總有一些思維和舉止,是父母教育一時無法抵達的??赡芎⒆拥哪承┬∈Э氐男袨?,正面積極看待是童真,反感抵觸看就是冒犯。在合理范圍內,對“幼崽們”給予寬容之心,想必也是每一個物種族群的生存法則,人類亦是如此。現在很多年輕人掛在嘴邊的邊界感,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矛盾,不宜動輒將二者對立起來。

        回過來看這個流傳甚廣的沖突視頻,拍攝女生在廁所中如何批評男童的?是不是像她所稱沒有過激言行?她是不是視頻上傳者?視頻里人的樣貌未經處理就發布是否觸犯法規?有沒有煽動網絡暴力?都值得追問和商榷。

        對雙方來說,鬧成現在這樣都不體面。如果能換一種處理方式,都拿出些大人的樣子,或許不會是大家都難堪的局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罕山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