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傳耀 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北京市觀象臺)高級工程師
(資料圖片)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太陽到達黃經315°,于每年公歷2月3-5日交節。干支紀元,以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
立春的天氣特點
古籍《群芳譜》云:“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在自然界,立春顯著的特點就是氣溫開始回暖,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
雖說是立春節氣到,實際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很冷,并沒有真正進入春天。氣象統計資料顯示,立春是所有節氣中,寒冷程度排在第三位的節氣。“立春”對于我國很多地區來講只是進入春天的前奏。 通常情況下,我國北方入春晚,南方入春早:東北、西北地區通常在清明節氣前后入春,華北地區在春分節氣前后入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驚蟄前后入春,西南地區在雨水節氣前后入春,只有在華南地區,立春節氣可以作為春天的開始。氣象學上對入春有統一的標準,定義為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是入春。
立春三候
一候,東風解凍。《逸周書》曰:“立春之日,東風解凍。”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揭開了春天的序幕。
二候,蜇蟲始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蜇居的蟲類開始慢慢在洞中蘇醒過來。
三候,魚陟負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魚陟負冰。 陟,言積,升也,高也。魚陟,負冰陟升也。魚兒在冬季寒冷時在水底,天氣變暖后,開始游上來,在尚未融化的碎冰面下游戲,冰塊看上去似被魚兒背負著游走。
立春農事活動
《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立春節氣甚受農民喜愛,開始送糞積肥,春耕春播,它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古代到了立春這天,皇帝都要率領王公大臣到先農祭壇去,扶犁親躬,耕地三圈,以昭示天下百姓春耕。
立春時節,乍寒乍暖,農業生產仍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的不利影響,做好防凍保苗的工作。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除草松土,及時追施返青肥,促進作物生長。畜禽養殖方面要繼續做好防凍保暖工作,加強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
立春民俗及養生
立春民俗。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是古代的一個重大節日,也是現代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春節氣的傳統習俗更是豐富多彩。包括迎春、打春牛、咬春、搶春等。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主春事之神。
打春牛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谷物,祈愿一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咬春一般是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感受春天的氣息,咬春的食物有春餅、春盤、春菜等。唐代詩人杜甫有《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立春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卜來吃。明朝《酌中志》曰:“立春之時,無貴賤嚼蘿卜,曰‘咬春’。”老北京人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立春養生。自古以來人們特別注重立春養生,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過后,天氣漸暖,萬物復蘇,人體內的陽氣隨著春天的到來而向上向外升發。因此,我們在精神、起居、飲食、運動、補養等方面都要順應春陽升發這一特點,在調攝養生中注意保護陽氣。
《黃帝內經·素問》曰:“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 這就是提醒我們此節氣應早睡早起,以適應春季陽氣初升的特點,養陽的關鍵還在于“動”。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