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指紋獨特的弓型、環型和螺旋型圖案是在胎兒發育過程中,由指尖上微小脊狀波紋擴散后相互碰撞形成的。這與斑馬產生條紋或獵豹產生斑點的過程類似。
一項2月9日發表于《細胞》的研究表明,兩種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種刺激脊紋形成,另一種抑制脊紋形成)會產生周期性脊紋,后者出現在指尖的3個不同區域。脊紋間碰撞和這3個區域的精確位置產生了指紋的獨特圖案。研究合著者、英國愛丁堡大學發育生物學家Denis Headon說:“要形成不同的弓型、環型和螺旋型,關鍵不僅在于分子成分,還在于它們是如何在手上分布的。”
指紋可增加指尖的摩擦力和靈敏度,且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于識別個體和診斷一些發育狀況。去年,Headon等研究了影響指紋形狀的基因,其中許多與肢體發育有關。它們似乎為指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其中許多基因在指紋形成過程中并不活躍,表明它們并沒有直接參與指紋中脊的形成。
為了解更多關于指紋圖案的信息,Headon等研究人員追蹤了指紋在胎兒發育過程中是如何形成的。解剖學研究和基因活性分析表明,形成脊紋的細胞遵循一種最初模仿毛囊的發育路徑。但是,與毛囊的基因活動模式不同,脊細胞無法吸收皮膚表面下更深層的細胞。
這些分析支持了“圖靈反應-擴散系統”的存在。當激活發育過程的分子同時刺激自身和一種抑制分子時,就會創建這種系統。西班牙坎塔布里亞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發育生物學家Marian Ros表示,這是一個能創造周期性圖案的自組織系統。
1952年,數學家艾倫·圖靈提出了該系統,將其作為發育過程的化學解釋,例如植物葉子的排列或小型水生生物水螅的觸須。從那時起,圖靈反應-擴散機制就被認為有助于建立各種人類熟悉的生物景象,包括一些熱帶魚鮮艷的鱗片和鳥類的羽毛圖案。
為找到指導形成指紋圖案的分子,Headon等研究了小鼠腳趾上的脊,以及三維培養的人類細胞。他們發現,一種名為WNT的蛋白質,在毛囊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能刺激脊紋的形成。另一種名為BMP的蛋白質則會抑制它們,從而形成圖靈反應-擴散系統。
脊狀波紋來自3個區域:指尖、指尖中心、指尖底部的褶痕(手指彎曲的地方)。Headon團隊在這3個區域改變了脊紋起源的時間、角度和精確位置,并創建了弓型、環型和螺旋型圖案。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發育生物學家Cheng Ming Chuong說:“這些波紋會相互碰撞并產生漩渦,這有助于指紋圖案多樣性的形成。”
Chuong指出,過去對皮膚皺紋(如指紋)的研究往往更側重于理論和建模方法,而不是實驗數據。但最新的研究利用了細胞培養技術及其他方法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他說:“這項研究開拓了這一領域,現在人們可能會更多地關注我們皮膚上這些隱藏的圖案。”(王見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