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2月16日電 題:陜西:小小“土特產”搭建老鄉就業大舞臺
(相關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陳晨、李亞楠、邵瑞
一邊將獼猴桃打包,一邊將快遞單迅速貼在包裝箱上。在位于陜西省武功縣的京東物流陜西智能供應鏈中心的自動分揀線前,39歲的郭甩維動作麻利。這位平時在家種植獼猴桃的當地農民,利用農閑時間來此工作。“既能照顧家,還能掙一份錢貼補家用。我自己種果子,也懂果子,挺喜歡這份工作。”她說。
在她身后,堆積如山的包裝箱里裝滿產自西北多地的各色水果。工作人員正開動叉車,將一箱箱水果整齊送入車間外停靠的物流大貨車上。
“中心主營武功及周邊地區獼猴桃的倉儲、分揀和配送,并根據季節銷售新疆、甘肅等地的西梅、黃河蜜瓜等特色農產品,平均每天有16萬單貨物從這里發出。”京東物流西北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大爽說,該中心吸納了200多名員工,其中多數是武功及周邊地區的村民。
2月6日,在位于陜西省武功縣的京東物流陜西智能供應鏈中心,工作人員在包裝線上工作。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武功是陜西農業大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1.8萬畝。從早年間農民家庭作坊式的網銷獼猴桃起步,當地因地制宜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如今,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導的電商物流產業已成為武功的首位產業。
武功縣常務副縣長孫波說,作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武功瞄準終端市場消費需求,圍繞“土特產”久久為功,去年全縣電商銷售收入達55億元。每天,數以十萬計的鮮食及深加工農產品訂單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380余家電商企業直接帶動了1.6萬人就業,“小小的‘土特產’,搭建出老鄉就業的大舞臺。”
270公里之外,秦巴山區深處的陜西省旬陽市,當地人司空見慣的拐棗、食用菌等“土特產”,已經衍生出拐棗醋、拐棗酒、富硒木耳等深加工產品,良好的生態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效益。受益于此,許多農民工外出務工不再背井離鄉,在家門口的富硒食品加工企業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走進位于旬陽市神河鎮金河口村的一家食用菌公司,高大明亮的溫室大棚內,菌棒擺放整齊,香菇已經冒頭。“今年春來早,溫度適中,正是出菇的好時機。”在此工作的村民張玉娟說,自己每月收入3000多元,活兒不算重,干得很舒心。
“旬陽本地有土法栽培木耳的傳統,現在通過工廠化生產、集約化制備和設施化栽培,產業實現了升級,聯農帶農的能力也在逐步釋放。”企業負責人周智國說,除直接吸納100多名村民就業外,企業還帶動了336戶群眾種植食用菌,戶均增收9600余元,老鄉們從“土特產”里收獲了真金白銀。
2月10日,陜西省三原縣西陽鎮一家香油企業的工人在車間包裝線上工作。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一些地方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基于“土特產”的產業集群漸成規模。作為陜西傳統的“小磨香油之鄉”,咸陽市三原縣做足“廚房和餐桌”里的文章,整合中小企業和手工作坊,采用產業園區化、采購抱團化、加工標準化等市場化手段打造香油產業園,去年全縣香油產業產值超過2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15家。
“園區化生產延長了產業鏈條,實現了農業‘接二連三’,彌補了產業自然發展初期小散弱等短板,既帶動了本地農產品就地轉化,也將更多群眾鑲嵌在產業鏈上就業。”三原縣常務副縣長劉航說,目前全縣在小磨香油產業鏈上的就業人群已超過1萬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