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央廣網北京2月20日消息(記者 阮修星)2月20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北交所”)正式上線股票做市交易業務。13家券商參與做市交易,共涉及做市標的股票36只。
北交所做市交易業務采用混合交易機制,在競價交易的基礎上引入做市商交易,這也是包括紐交所、納斯達克等海外成熟市場以及部分新興市場的通行做法。
截至2023年2月17日,共有15家做市商經中國證監會核準取得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其中,國金證券、中信證券等13家券商參與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共涉及做市標的股票36只。其他2家取得做市交易業務資格的做市商,目前正在推進各項準備工作,擬于后期開展北交所做市業務。
北交所首批做市標的股票共36只,總市值1122.32億元,平均市盈率16.98倍。其中,22只股票為北證50成份股,權重占比達58.77%。首批做市股行業涵蓋證監會管理型行業的4個門類行業、17個大類行業。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近8成,中小企業占比超6成。
首批做市標的股票平均市值38.18億元,遠高于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市值14.40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平均營業收入13.41億元,遠高于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5.41億元;前三季度平均凈利潤1.28億元,遠高于北交所公司平均凈利潤5257萬元。
“做市交易業務的推出將提升北交所整體流動性,提高市場交易活躍度。”中信證券權益投資部北交所做市負責人張劍霞表示,做市商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北交所市場的報價厚度和深度,促進買賣雙方成交,同時在市場出現大幅震蕩時可以平抑股價波動,使股價變動更加平滑有序,降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
安信證券投資業務委員會執行主任劉暢表示,北交所做市交易業務的制度設計有利于發揮券商保薦與做市業務的協同效應,在全面實現注冊制的背景下,綜合性券商將聯動投行、做市、研究、自營等全鏈條業務,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有助于企業服務黏性的提升,形成業務閉環,進一步提高券商核心競爭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