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月24日,“文化、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創新發展論壇暨“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開幕活動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科技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寶馬中國聯合主辦,旨在充分交流文化、藝術和科學融合發展的意義,深度挖掘文化傳承與發展創造的可能。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兼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主任夏澤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馬賽,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戴鶴軒等線上線下致辭。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等嘉賓出席活動。殷皓館長在致辭中強調,科技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平臺,是普及科學文化的重要陣地,承擔著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使命。此次活動創新性地將文化、藝術與科學進行有機融合,為傳統文化的科普教育提供了全新思路,為更好地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了實踐范例。
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相關領域多位著名專家學者以及非遺傳承人參與論壇主旨報告和沙龍交流,從不同角度闡述文化、藝術與科學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性,深度探討文化遺產和創造力如何更好助力可持續發展,致力以創新探索守護非遺文化。
“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同步在中國科技館一層東大廳開展。展覽展出的展品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導師和非遺傳承人以一對一“做中學”研培模式共同創作完成,將工業設計、現代美學和科學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呈現出一系列契合消費者偏好的非遺文創精品。如《鶴?兩儀》作品,將靈動俊逸的瑞鶴與古樸端莊的云南走銀烏銅渾然結合,展現出中國高潔、超然的人文精神;《時間幾何》等系列作品,在傳統非遺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設計元素,是將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延續的完美呈現。
展覽還首次把“有味道的非遺”設計融入科學教育,以海南非遺作品為創意源泉,將大海、火山灰、黎錦的植物原料的味道,通過嗅覺設計裝置與非遺作品形成視覺、味覺、觸覺的多層次共融展示,為公眾打造層次豐富的沉浸式、互動式參與體驗。
該展覽將持續至4月15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焦子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