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月26日,2023中國(保定)數據服務產業創新大會在保定舉行。大會上,中國電子商會發布《中國數據服務產業圖譜》。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近年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不斷探索和創新,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
中國電子商會秘書長彭李輝介紹說,2021年我國數據要素市場規模約為815億元,預計“十四五”期間市場規模復合增速將超過25%,到2025年規模有望接近2000億元。從細分領域來看,數據要素的存儲、分析、加工環節,市場規模均超過150億元,為數據要素的資源化奠定了扎實基礎;數據交易、數據服務的產業規模分別達到120億元、85億元。
彭李輝表示,數據服務產業是以數據開發利用為主營業務的新興產業形態。我國已經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數據服務產業鏈,涵蓋了數據源、數據基礎、數據生產、數據產品、數據流通、數據應用、數據安全與治理、數據生態等八類業態。
“我們聯合賽智產業研究院對整個數據服務產業生態進行了全面梳理,《中國數據服務產業圖譜》的發布,讓企業能夠清晰地了解自身在行業內所處的位置,為企業的發展方向提供參考,了解自身的優勢、劣勢,也是為了讓整個市場能從大的環境上尋找與自己有關的企業定位跟投資策略等前瞻信息?!迸砝钶x說。
談及未來數據服務產業的發展,彭李輝表示,確權、定價、流通、監管是關鍵點。
彭李輝分析說,數據作為一種虛擬物品在財產上的歸屬、分配、追溯、分配等問題仍未有明確定義。推進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分級分類確權,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加工使用權、產品經營權等產權運行機制成為后續數據要素權益保護制度健全的重點。
第二,數據要素的產生具有復雜性,包含采集、存儲、計算、分析等諸多環節,數據的實際價值會隨復制次數、應用場景、供需關系的改變而頻繁波動,傳統定價方式難以滿足數據要素的價值衡量體系。合理引入第三方機構、引入AI算法等技術進行數據資產評估,綜合考慮數據成本、預期受益、市場公允價格等因素,有望成為后續價格機制探索的重點方向。
第三,數據在真實性、保護性和共享性之間存在矛盾,加上當前數據權責制度規范不健全,導致企業不敢、不愿意參與數據流通,從而形成“數據孤島”與“數據壟斷”等現象。近年來,我國不斷引導市場主體重新構建互利合作的關系,通過規則制定、技術完善、設立平臺等方式培育數據交易市場,但多層次、高效的流通體系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完善。
“此外,傳統企業的監管模式已不適應數據要素市場的高效流動性,單部門或單地區的監管體系不足以應對跨地區、跨行業、跨層級的數據監管需求?!迸砝钶x表示,目前各地已開始設立大數據局等部門負責統籌管理數據的監管、治理及運營體系,但頂層設計依然有待完善,各地數據交易市場建設依然存在不相容現象,后續更完備配套政策的出臺和更精準的分級分類監管將助力數據要素市場化建設。(肖春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