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風險減量服務作為財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提高社會抗風險能力、降低社會風險成本具有積極作用。在大交通、大物流行業,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公路貨運領域的保險風險減量顯得尤為重要。
科技助力險企精準風控
(相關資料圖)
疫情之下,貨車司機的生存狀態備受關注,物流企業同樣面臨經營困境。中物聯發布的《中小微物流企業經營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貨運物流企業經營收支壓力明顯增大,收入增長不足而成本壓力加大成為普遍現象。
綜合貨運實時動態信息,并結合深度學習和算法,作為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的技術支持單位,中交興路通過北斗時空應用、AI、物聯網等大數據技術發現,疫情期間多拉快跑的情況顯著增加,而運營風險就隨之大大增加。后疫情時代,貨運物流迎來復蘇,大貨車運營風險系數勢必會增加,因此,大貨車運營的風險減量管理尤為迫切。
中交興路發布的《全國重載貨車保險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貨車營運風險差異度大、信息不對稱、運行波動大。風險差異度大體現在天氣狀況、人身傷害賠償標準、行駛地域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車隊規模、車輛車況、使用強度、貨物類型、駕駛行為、運營線路等信息,險企難以準確掌握;貨車的運行情況又與經濟活躍度息息相關,多拉快跑、使用時間拉長、超速都預示著出險率的攀升。由此可見,風險差異度、信息透明度、運行波動性三大因素構成了險企實施精準風控的盲區。
保險公司對大貨車保險業務“既愛又恨”。一方面,大貨車件均保費高,承保這項業務保險公司能夠迅速擴大業務規模。另一方面,大貨車事故風險高,投保風險相對較高。因此,大貨車經營者和保險公司都需要科技來保駕護航。
“《意見》發布后,保險公司紛紛響應監管政策,希望通過科技手段做好風險減量,降低事故風險。”中交興路保險科技事業部總經理李成才表示,“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缺少的是技術沉淀,我們通過技術引擎,基于車聯網數據,打造了覆蓋保前、保中、保后和理賠支持的全流程保險科技解決方案,幫助保險公司形成了一套商業模式,有效助力營運貨車保險業務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車生態”實現多方共贏
風險減量服務需要多方協同、共同完成,作為具備科技優勢的第三方平臺,可以協助構建數字化保險服務生態,將更多上下游服務機構納入數字化生態體系中,實現數據流通和共享。在交通貨運方面,通過科技連接上下游,可以實現物流、貨車、險企以及科技平臺的多方協同發展,即從技術到模式再到“車生態”的發展路徑,從而實現多方受益。
“車生態涉及面很廣。車安全方面,涉及司機到物流園、貨物的安全。保險公司通過車輛數據,可以了解車的運營效率和出險情況,可以實現保前、保中、保后的風險管理,從而實現貨運事故率下降、保險公司賠付率降低,正向循環促進了營運貨車保險業務的健康發展。”李成才表示,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通過各種數據因子的評估,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大貨車的相關信息,從而精準識別風險,順利實現投保;對于消費者來說,通過事前預警,降低了出險概率;對于上下游企業來說,通過保險科技,實現了生態圈的連接,為跨界營銷打下了堅實基礎。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保險的商業模式將從關注“保險產品”到關注“客戶體驗”,真正實現“以客戶為中心”,將客戶體驗作為保險創新的著眼點和核心訴求。
“以大數據、車聯網、人工智能組成的安全降低賠付能力,促進保險行業降低賠付的目標,更是財險公司經營風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某財險公司車險負責人表示。
科技應用為道路交通安全、貨運司機人身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從愛恨交織到雙向奔赴,未來保險科技將構建跨界合作的“車生態”。(蘇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