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謨:掌握核心技術必須從基礎做起

        中國科學報 2023-03-08 10:35:23

        據中國電科微信公眾號消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3月6日14時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王小謨是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13年,王小謨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相關資料圖)

        202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表椖砍蓡T曾來到王小謨辦公室采集手模,并記錄下了王小謨的音容笑貌和爽朗風采。今日《中國科學報》刊發此文,以深切緬懷這位優秀的科學家。

        2020年7月29日一早,在中國科技館做好采集科學家手模的準備工作后,項目組乘車來到王小謨所在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待王小謨助手辦好來訪手續后,項目組才被允許進入。院士助手把我們帶到了辦公大樓頂層走廊盡頭的一間屋子,這里是王小謨的辦公室,當天將在這里采集手模,并錄制科學家寄語。

        王小謨的辦公室寬敞明亮,其中兩面墻擺滿了書柜。書籍以雷達、通信、兵工科技等專業書籍為主,也有一些戰略管理、戰略思維方面的書籍。辦公桌上放著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保密守則。辦公桌和書架上擺放著多架預警機模型,這些飛機背上都有個“大蘑菇”,“大蘑菇”里面裝載著雷達系統。

        項目組同志利用王小謨沒來之前的時間,調配手模材料、確定拍攝位置、調節拍攝光線、調試拍攝和錄音設備等。在將要準備就緒時,聽到走廊里傳來一陣洪亮的談話聲,是王小謨來了。

        王小謨對項目組的同志十分熱情,一見面就談起了中國科技館,“科技館建得特別好,我經常帶孫子到科技館玩”。王小謨的一席話很快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

        項目組有名同志是貴州人,來之前了解到王小謨在貴州工作了十幾年,就聊起了貴州這個話題。王小謨回顧了年輕時在貴州工作的情景,如今對工作過的地方依然很熟悉。1969年,王小謨接到了一個調令:到三線去。跟王小謨一起去貴州的有八九百人,他們在都勻大坪鎮組成了一個新的研究所——電子工業部第38研究所(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他們邊建設、邊施工安裝、邊生產,條件十分艱苦。13年后,那里誕生了我國第一臺三坐標雷達。

        在艱苦的條件下,王小謨不忘培養年輕人。1985年,他花費40萬元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錄了7名定向研究生,這7名研究生畢業后都去了38所工作,其中就有擔任“空警2000”總設計師的陸軍院士。

        談到“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發條件,王小謨說:“要拿這個獎,首先一條就是這一行里沒人做得比你更好。”

        手模采集完畢拍照留影時,攝影師建議把預警機作為布景,王小謨欣然同意。當工作人員隨意選了一架預警機模型作為拍攝背景時,王小謨指著辦公桌上的另一架說,“拿這一架,這一架是我設計的”。那架飛機有些不同尋常,機型較大,機背上馱了個扁圓形的“大蘑菇”,頭上還插了許多“小毛刺”。為什么王小謨對這架飛機情有獨鐘呢?

        原來這架飛機是“空警2000”預警機,曾在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式上作為領航機型引領機群,米秒不差飛過天安門廣場?!翱站?000”是王小謨擔任總顧問、學生陸軍擔任總設計師,自行研制并形成戰斗力的大型預警機。“空警2000”采用相控陣雷達,可進行360度全方位探測,能同時引導幾十架戰斗機攻擊,被稱為“空中帥府”。“空警2000”的成功研制和部署使用,實現了中國在預警機技術上體制自主化、設備集成化、功能多樣化,也實現了防空預警從“以陸為主”到“陸空結合”的發展。這對于促進人民空軍從“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

        “空警2000”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9個第一,突破100余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是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復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2008年“空警2000”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0年更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為了勉勵青少年熱愛科學、報效祖國,王小謨為青少年錄制了科學家寄語。他用播音員般渾厚洪亮的聲音說道:“掌握核心技術必須從基礎做起?!?/p>

        王小謨被稱為“軍工界里的刀馬旦”。他從小在北京大雜院長大,父親曾擔任馮玉祥的參謀,他小時候十分淘氣,曾因不服老師批評偷偷拔過老師自行車的氣門芯。他十分癡迷京劇,尤其喜歡梅派,喜歡唱旦角,拉得一手好二胡,高中畢業那年被北方昆曲院相中,差點走上專業藝術的道路。他從事科研工作跟愛好京劇有很大關系。中學時他為了方便聽戲,自己組裝了一臺收音機,也因此喜歡上了無線電,為他后來學習雷達打下了基礎。

        曾有位京劇藝術家問王小謨:“錢學森、王選等科學家都很喜歡音樂,您也喜歡音樂,科學和音樂有什么關系嗎?”王小謨回答說:“有關系。學什么,都要先入門,打好基礎,掌握了基本功后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比如唱戲,開始先練基本功,模仿各派大家的唱法,后面才能把各種技藝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做科研也類似,先把基礎打好入了門,學通了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這樣就有了創新?!蓖跣≈冋J為從事科研工作要堅韌,“再堅持一下也許就成功了”,這也是“自力更生、創新圖強、協同作戰、頑強拼搏”的預警機精神的質樸詮釋。

        雖已年逾八旬,王小謨仍奮戰在科研一線,每天都上班,每周都與課題組的年輕人一起研討技術問題。采集完手模,王小謨立刻趕去和學生們開研討會了。

        2020年9月19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墻”在中國科技館舉行揭幕儀式,王小謨和趙忠賢院士親臨現場見證手模墻揭幕。現場氣氛熱烈,很多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小朋友非常崇拜科學家,想跟王小謨合影,他都欣然同意,于是留下了多張王小謨和“粉絲”的合影。

        (苑曉 作者系中國科技館副研究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項目成員)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