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看點!她們有點“野”:山水林田,任其綻放

        中國新聞網 2023-03-09 09:34:26

        圖為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牟翠翠。(資料圖) 蘭州大學供圖

        中新網蘭州3月8日電 (丁思 任妍 李曉源)跋山涉水、穿林過雪的隊伍里永遠有她們的身影;手提肩扛、搬拉鉆抬的工作中少不了她們的付出。她們是女性,也是科研路上的逐夢人。3月8日是“三八”國際婦女節,中新網記者走近蘭州大學有點“野”的她們,傾聽關于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故事。

        牟翠翠:冰川凍土間展現女性力量


        (資料圖片)

        自2011年讀博開始,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牟翠翠都會帶領團隊在青藏高原工程走廊帶、祁連山等地區開展多年凍土和碳元素的觀測研究工作,通過深度20米到150米不等的鉆孔來監測多年凍土溫度并采集凍土巖芯樣品,利用遙感數據觀測地表凍融沉陷程度,借助無人機驗證多年凍土退化形成的熱融滑塌和熱融湖塘演化情況……

        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從3600米到4500米的海拔,牟翠翠等人每年都要走上好幾遍,以找到合適的鉆孔位置。該團隊各種觀測手段齊上陣,打造起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對多年凍土變化的全過程進行觀測。

        經過多年磨礪,出野外的冰霜雨雪、高原反應等,在牟翠翠口中是一句輕描淡寫的“在野外有點困難很正常,多加注意就是了”;在她心中,“野外是個科研大平臺、大戰場”才是更令人興奮的。

        湯慶艷:領略大自然的純粹

        “報考時我以為地球化學屬于化學學科,進入大學以后我才明白它屬于地球科學。”提及和地球科學的相遇,該校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教授湯慶艷感慨說,“這個學科對體力的要求比較高,但樂在其中。”

        圖為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教授湯慶艷。(資料圖) 蘭州大學供圖

        地球化學的野外科研地點比較隨機,沒有固定站點,哪里有了新發現,湯慶艷就會帶著團隊奔赴,研究巖體的含礦性或者成巖成礦作用過程。在野外,團隊的主要工作是對巖石或者礦石進行野外觀察與樣品采集,弄清巖體的基本特征、巖體和礦體之間的接觸關系等初步工作。樣品采集到后,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在實驗室內完成,拍照、整理、切成薄片,將樣品研磨成粉末或利用分選的單礦物進行地球化學分析,最后得到數據以及進行與地質相符的解釋。

        多年來,湯慶艷跑過了新疆、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地的不少礦區,見識了不同的地質地貌,領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她說,“大自然是純粹的,科研工作也是純粹的。”

        2022年,湯慶艷榮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八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成為該校首位、甘肅省第三位金錘獎獲得者。

        肖瑤:來自野外的治愈

        2014年,還是一名大四學生的肖瑤便開始涉足廣袤的可可西里,她見過海拔3000多米的遼闊,也領略過海拔5000多米的險峻,近10年來,她的足跡幾乎遍布青藏高原。2021年9月,肖瑤受聘為該校生態學院青年研究員,主要從事群落生態學、植物異速生長與物種多樣性相關研究。

        圖為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青年研究員肖瑤的野外實驗地。(資料圖) 蘭州大學供圖

        每年5月到9月,是出野外的最佳時段,肖瑤都會前往青藏高原調查植物多樣性、蓋度、生物量、光合有效輻射、土壤等。去年,她曾在青藏高原進行了兩個多月的野外調查,走訪不同植被類型的區域。她說,“我們會間隔一定距離進行采樣,晚上會集中進行室內測量和后續處理樣品,有時會工作到凌晨,但有機會還是會多出去跑跑看看,多觀察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問題。”

        對肖瑤而言,出野外是一個“治愈”和豐富人生的過程,“自從出野外后,我發現我的心境更加開闊,雖然有很多艱辛,但皆已成歷歷往事,在野外也會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并且可以體驗不同的風景。”她說。

        多蘭:在浪漫中感受科研樂趣

        “我相信,在秋天俯身采種子的人,來年會擁有整個春天。蒲公英的種子順著黃河抵達蘭州,你和我從不說再見。”這是該校2022屆生態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張盤紅的原創詩歌,給讀者刻畫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浪漫,也讓該校草地農業科技學院2020級本科生多蘭深受感動,并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加堅定的認識。

        圖為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2020級本科生多蘭。(資料圖) 蘭州大學供圖

        “科研探索和野外實踐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難,我覺得這些事情關鍵就是開始去做。”多蘭說,大一時,依托校創項目,她跟著導師在萃英山做實驗。施肥時,由于是葉片噴施,多蘭就為104盆植物逐一根據不同配比噴施,每一盆大概需要按壓小噴壺204下。從這些精細又瑣碎的工作中,多蘭隱約感受到了科研的樂趣。

        大二,多蘭開始跟著導師走向野外開展科研工作。第一站是內蒙古烏海,在這里她在礦山生態修復的邊坡上進行樣方實驗,認識并采集大量的植物;后來到甘肅甘南的實驗站,她又承擔起了草類采集和分揀工作。

        目前,多蘭主要開展關于物種組配的實驗。“我對干旱區生態修復很感興趣,因為我的家鄉內蒙古也有這方面的生態煩惱。未來我想在干旱區礦山生態修復創業實踐方面進行一些綜合分析,多角度探究生態恢復方法。”她說,“我覺得自己就是一根小草,經過不斷奮斗和不懈努力,最終也會爆發出我的力量。”(完)

        圖為蘭州大學生態學院2020級碩士生郝萌。(資料圖) 蘭州大學供圖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