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國式綠色能源現代化之路——兼評《“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與綠色能源發展研究》

        光明網 2023-03-16 10:47:03

        作者:文傳浩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離不開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和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我們國家穩步推進節能降碳。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5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6.5億千瓦增至12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前,能源總量不足與結構偏差已成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與綠色能源發展的瓶頸制約,能源結構如何進行有效優化,綠色能源如何實施現代化發展以助推“雙碳”目標的實現?重慶工商大學曾勝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與綠色能源發展研究》,主題囊括了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生態學以及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多學科理論,為相關決策部門制訂能源政策和措施提供參考,為我國綠色能源的開發提供指導,為走出中國式綠色能源現代化之路貢獻了智慧。

        該書以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為視角,分析了我國能源供需狀況,從經濟因素、結構因素、技術因素、人口與政策等四個維度探討能源結構的影響因素,研究調整能源結構、發展綠色能源以促進“雙碳”目標實現的路徑,以提高非化石能源和清潔低碳化石能源的比重為著力點,以煤炭清潔高效技術推廣為抓手,推行傳統能源替代的科學策略,加快能源供需結構優化,是保證我國能源供需平衡,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健康平穩發展的根本措施。

        全書共42萬字,分為研究基礎、研究核心、研究結論三個層次共計十一章內容,前三章作為該書的研究基礎梳理了此書的研究背景、理論借鑒與內容界定,闡述了我國能源供需狀況,并對能源結構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路徑進行了分析;第四至七章以及第九至十章是該書的研究核心,運用各種模型對能源結構、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綠色能源替代效應和開發機制等進行了實證分析;第八章和第十一章為研究結論,在理論與實證檢驗基礎上歸納總結了能源結構調整策略和綠色能源發展對策。

        通覽全書,以下特點值得關注:

        第一,基礎性與客觀性。我國能源供需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影響能源結構的因素及其影響路徑是什么,在《“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與綠色能源發展研究》的開篇,作者就對我國當前的能源供需狀況做出了細致全面的介紹,這也是探尋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綠色能源發展戰略路徑的必要先行條件,是全書的基礎。采用Copula函數準確估計各種因素對能源消費結構的影響,體現其客觀性。

        第二,綜合性與生態性。書中全面探討了影響能源結構的各項因素及其影響路徑,尤其是對能源消費結構的影響,并從經濟、結構、技術、人口與政策四個維度詳盡闡述了其改變能源消費結構的路徑;另一方面,還分析了能源稟賦、生產建設、能源技術進步等對能源供給結構的影響,體現其綜合性。

        該書運用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對水電開發所產生的替代效應以及綠色能源開發機制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可知,水電消費與煤炭消費之間具有很強的替代性,水電消費對石油消費也具有替代性,并且水電對煤炭的替代作用強于對石油的替代性;而水電消費與天然氣消費之間也具有相互促進作用。水電資源開發產生其清潔能源,替代不可再生、廢氣排放又較大的化石能源,這是適應新時代生態文明要求所必須進行的能源結構調整,同時在水電開發過程中必將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條件,體現其雙重生態性。

        第三,科學性與前瞻性。該書通過能源結構的調整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書從四個維度的影響因素遴選17個指標,建立了多維動態支持向量機預測模型對能源消費結構高級化指數進行預測,同時運用多種方法預測了我國能源供需與缺口。此外,以水電開發為例,運用多維動態進化博弈模型對其協調機制進行分析,研究水電開發者、生態環境與移民三者之間水電開發協調系統的三個主體要素進化博弈行為,得出了最佳穩定點。通過借助理論模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現其科學性。

        就我國煤炭占比過高、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新能源利用率低等問題,該書指出要持續降低能源結構中煤炭占比、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研發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逐步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進程、提高石油供應保障能力、加強低碳宣傳。同時,為了應對當前綠色能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困難和難題,在技術研發、政策制度、價格機制、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下力,提出了宏觀、中觀、微觀視角下的綠色能源開發策略,為政府部門、相關企業在制定能源結構與綠色能源相關的政策規范提供了前瞻性參考意見。

        該書以一手調研資料、大量統計數據作為分析基礎,以科學實證方法、數理模型作為分析工具,觀點鮮明、邏輯清晰、結構合理、結論可靠,實為作者的一部匠心之作、誠意之作,將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蹚出中國式綠色能源現代化之路,踐行生態文明做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云南大學教授)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