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普閱讀戰勝“精神內耗”_速讀

        光明網 2023-03-21 12:50:53

        王大鵬

        如今,精神內耗已經成為一個流行語,很多人也都認為自己存在著精神內耗的狀況。這是一種內心狀態,通常的表現就是自我否定、負面情緒、消極思維模式等等,而且精神內耗會導致個體情緒低落、自我壓力過大,甚至產生自我懷疑等問題,進而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

        一般認為,精神內耗會帶來一系列問題,而產生這種內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們不能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扭轉這種不利的情形,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


        【資料圖】

        對于如何減輕或者杜絕精神內耗,相關人士也給出了系列建議,其中就包括換一種思維方式。而從科普的角度來說,也許閱讀一些科普圖書有助于緩解精神內耗,因為科學也是一種思維方式,通過科普閱讀,可以讓我們更理性地看待周圍的世界,看待自我。

        如今我們進入了一個微閱讀時代,甚至可以說是“讀頻”的時代,各個平臺上充斥著看之不盡的短視頻,碎片化、輕質化、電子化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置身于這個上班忙碌,下班也忙碌的時代,人們用于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畢竟社交媒體時代帶來了人們閱讀習慣的變遷,越來越的人傾向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淺嘗輒止地獲取碎片式的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科普閱讀不再重要了。相反,我們更應該強調科普閱讀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廣科普圖書閱讀活動。

        我們近一兩年一直在倡導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實際上科普圖書不僅僅是提供科學知識,更多的則是聚焦于科學本質、科學發展的歷程、科學精神等方面。

        而通過閱讀科普圖書,不僅僅可以豐富自己的閱歷,更有助于環節個人的精神內耗,養成科學理性,讓我們善于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因為閱讀科普圖書就是跟隨作者的腳步,去體會科學歷程的跌宕起伏,讓我們知道現實生活與科學研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它并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碩果累累,有時卻田園荒蕪。

        舉例來說,閱讀有關宇宙的科普書,可以讓我們瞬間進入一個光怪陸離、遠超想象的神秘世界,我們可以仰望星空的浩瀚無垠,去聘問遼闊宇宙的奇妙探險,我們還可以探索138億年前的宇宙如何起源,思考時間究竟是什么,探尋多重宇宙里是否有另外一個自己,甚至看一看令眾多科學家百轉千回的黑洞之謎,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比如,《盲眼鐘表匠》表明了進化論理論家們如何從化石到基因眾多不同的證據來源中,重構了堅不可摧的進化論的實例;《宇宙的琴弦》表明了現實法則如何以高等數學的方式表現出來,以及物理學家們如何通過想象中對美和優雅的主觀觀點評判觀點的價值。我們閱讀道金斯就是在了解基因驅動的自然選擇;閱讀古爾德就是在了解進化發揮作用的一系列更廣泛的過程,比如生物大滅絕以及除基因之外驅動進化的個體和物種;閱讀平克的部分作品就在了解關于進化論的觀點如何解釋人類行為;閱讀泰森有關天文學的著作就是在了解以經驗性證據為堅實基礎的宇宙現象;閱讀霍金有關宇宙學的著作就是在理解被科學家們認為是真實存在但仍缺少經驗性證據的宇宙的特征……

        吳以義在《什么是科學史》中這樣寫道,“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科學精神并不能通過教科書簡單的定義或傳授。最能表現這種思維方式的,并不在科學已經完成的物化的甚至是固化的科學成果,而在于求得這些成果的過程?!焙玫目破請D書是需要用時間來品的,它的價值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芳華不再,相反,會更加熠熠生輝,閱讀科普圖書會讓我們的思想變得厚重起來,讓我們的生活豐富起來,也讓我們扭轉精神內耗的狀態,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工作和生活。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