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三河市馬大宙村,養殖戶馬海波正在給金魚投料。 高澍 攝
中新網廊坊3月21日電 (宋敏濤王金平)隨著氣溫回暖,養殖業進入“水上春耕”階段。河北省三河市養殖戶們趁著好春光,按下漁業生產的“快進鍵”。
“我們正抓緊調控水的酸堿度,補肥補鹽、殺蟲消毒,將水質調控到最佳狀態,這樣可以提高幼苗成活率。”21日,三河市馬大宙村的金魚養殖戶馬海波正將金魚幼苗投放到村內的4個養魚塘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為三河市馬大宙村,養殖戶正在指導工人捕撈金魚,查看魚苗生長情況。 高澍 攝
馬海波說,他們投放的金魚幼苗是從天津精挑細選引進來的,春天投放一斤重的金魚幼苗,等到國慶節預計可以長到六七斤。
據介紹,馬海波經營的4個魚塘占地42畝,春季前后分6次投放金魚幼苗累計可投放6萬余斤,幼苗成熟后再產卵,能為其他養殖戶的約一千多畝魚塘提供優質魚卵。
馬大宙村水產養殖業開始于改革開放初期,通過40多年摸索,已逐漸由傳統的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養殖,轉換為以觀賞金魚為主的特色水產養殖。目前,全村年產金魚達到50萬公斤,產品覆蓋全國200余家魚產品交易市場。
圖為三河市馬大宙村魚塘旁,工人將購買的魚苗用傳送帶運送到魚塘。 高澍 攝
“我有5個魚塘,存有金魚魚苗約10萬斤,每年賣魚苗收入30萬元左右。”除了馬大宙村,三河市北務村養殖戶李文海也靠金魚致了富。
李文海說,最初他利用70年代的舊水庫及坑塘進行四大家魚的養殖,養殖面積達108畝。后來,轉型養殖觀賞紅鯽魚,“主要銷往京津地區,最遠銷往東北地區,供應各地觀賞魚類市場”。
近年,三河市積極拓展觀賞魚養殖產業,與京津市場對接,實現“點對點”銷售,拓寬了觀賞魚的銷售途徑。同時,帶動村民聯合養殖,推動養殖銷售、農村旅游、休閑體驗等緊密銜接,讓觀賞魚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小金魚”。(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