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看點丨專訪:中國先進的氣象理念造福國際社會——訪世界氣象組織助理秘書長張文建

        新華網 2023-03-23 16:42:54

        新華社日內瓦3月23日電專訪:中國先進的氣象理念造福國際社會——訪世界氣象組織助理秘書長張文建

        新華社記者陳俊俠 劉曲 連漪


        (資料圖片)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助理秘書長張文建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在氣象科技尤其是氣象衛星技術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國堅持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先進氣象理念,不僅服務本國人民,也造福國際社會。

        張文建說,中國于1972年恢復在世界氣象組織合法席位。在初期經過組織機構和事務性方面的融合后,中國迅速開始做出貢獻。比如在觀測系統方面,有了中國貢獻的數據,才能真正形成全球氣象數據觀測網絡。

        張文建表示,中國氣象科技發展受到世界氣象組織高度認可,其特點可總結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需求牽引。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提出“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三大戰略。公共氣象包括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主要服務于大眾;安全氣象針對防災減災,惠及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國民經濟部門;資源氣象將風、雨、陽光等氣象要素作為寶貴的自然資源,積極配合國家節能減排、新能源產業等發展戰略。通過服務上述社會需求,提高氣象事業發展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

        其次是高質量發展。中國氣象科技經歷改革開放以來的加速發展,目前考慮的是如何瞄準國際前沿、補足短板。中國氣象科技擁有四大支柱,分別是氣象衛星、天氣雷達、基于高性能計算機的氣象信息系統、地球系統的預報體系。得益于國家航天技術進步,中國氣象衛星技術水平如今已達到國際領先。中國還是全球擁有現代化天氣雷達最多的國家,這對防災減災極為重要。通過這三個支柱的發展,中國將致力于實現整個地球系統的預報,包括洪澇災害、空氣質量、氣候變化以及農業產量的預測等。

        中國氣象科技發展的第三個特點是開放包容、互惠共享。中國無償地與世界氣象組織及所有合作國家共享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的地面數據及中方先進的理念、科學進展,提高氣象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使各方都能從中獲益。世界氣象組織希望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能夠在其他國家遇到重大氣象事件時,針對具體需求提供觀測數據。中國是第一個響應這一號召的國家,目前已與28個國家簽署協議,在這些國家需要時并且不影響自身正常觀測基礎上,為這些國家提供氣象觀測服務。

        張文建說,中國一直堅持不懈地在氣象服務方面援助最不發達國家,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和贊揚。自2013年起,在世界氣象組織協調下,中國以雙邊援助形式對非洲7國開展氣象援助項目,包括建立地面氣象觀測網、防災減災系統、境外衛星接收系統等。

        他還特別強調,世界氣象組織平均每天收集約1萬個地面觀測站的數據,其中約500個由中國貢獻,約占全球總數的5%;世界氣象組織每天還需要來自約1000個垂直大氣觀測氣球的數據,中國貢獻約100個,約占10%;世界氣象組織衛星項目協調的約30個業務氣象衛星中,中國貢獻占比約四分之一。

        張文建表示,中國與國際社會共享發展成果,體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這是中國氣象事業在世界氣象組織獲得高度贊揚的原因。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