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通過機器學習,即一個系統可以通過編程和算法從該系統正在接受的大量數據中學習,通過識別某些模式和一般規則然后從這些模式中得出結論。系統學習得越多,其性能就越好,隨著性能提高,人工智能便能完成人腦無法完成的任務。如艦艇近程炮攔截導彈時,是依靠超高射速形成彈幕對來襲導彈進行攔截,當導彈以1馬赫的來襲速度進入防御范圍后,作為控制艦艇近程炮射出彈幕的人員,僅有不到1秒的時間來做決定,這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艦艇人員只能依靠自主武器系統完成防御動作。
圖注:人工智能無人攻擊機(圖源網絡)
【資料圖】
人類和人工智能系統只有實現“人+機”的協同作戰,才會產生“1+1>2”的功效。自2016年《國家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發布以來,美國關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各類會議、研討會和工作組均把人機協作放在優先位置。2019年美國政府更新發布的《國家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著重強調開發補充和增強人類能力的人工智能技術系統,更加關注未來的工作。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數據評析后都會得到更強大的功效加成,但完全脫離開人類指導檢驗的人工智能技術就像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人始終是軍事情報工作的主體,人機協作也將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未來軍事情報工作中發展的方向。
圖注:無人機擔任“忠誠僚機”(圖源網絡)
人與機器協作會產生驚人的工作效率。在戰爭中,人工智能系統與訓練有素的士兵合作可以產生前所未有的共生關系。如美國空軍的“忠誠僚機”項目,其內容是一架F-35飛機,通過配備4-6架無人機,在高危環境中執行任務,無人機作為僚機抵近前方進行偵察、監視、目標探測或實施攻擊。成群結隊的無人機群護送母機進入作戰區域后,通過吸引敵人火力或發射精確制導炸彈來協助人類飛行員完成作戰任務。此時的F-35戰機在人類飛行員的控制下,與無人機群構成了一個作戰體系,F-35可以進行空中偵察和預警,與無人機群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二者合作產生聯合效應。
專家簡介:翁宗波,軍事裝備科普專家,主要從事國內外高科技裝備、各兵種主戰裝備、聯合作戰戰略戰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兵器》雜志等軍事類報刊雜志發表文章200余篇,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軍事科普作家)
策劃:金赫
科學審核:費伯禹(資深軍事編審)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征稿】
為在全社會普及科技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光明網科普頻道面向創作者征集各類原創優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各領域專業人士、在職教師與在校學生等積極參與,首次投稿作者請提供個人簡介。投稿郵箱:gmkepu2023@163.com。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