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軍事科技】人工智能能做什么?是否等同于自主性?-天天微速訊

        光明網-科普中國 2023-03-27 11:36:36

        提起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到自主性。自主性被理解為比人工智能更復雜的東西,甚至有些觀點認為自主性等同于人工智能,事實上這并不太準確。


        【資料圖】

        圖注:人工智能想象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人工智能是一個總稱,指的是廣泛的技術組合或是一系列技術或技巧,是一系列的傳感器和處理器,它們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并輸出。自主性從概念上來說,是指一個命令或控制術語,它是一種獨立于其他控制或引導的操作能力,自主性更強調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自主性很早以前就出現了,例如戰爭中使用的地雷,地雷是完全自主的,你把它埋在土里,它不再需要人來控制它,它只會機械地執行它的功能,實際上什么也不做,直到有人踩到它為止。當一名士兵的腳踩在地雷上,使得某些參數得到滿足,進而地雷被激活后發生爆炸。人工智能可以具有“形式自我意識”,但不具備“實質自我意識”,換言之,人工智能具有的是弱自主性。

        圖注:“宙斯盾”使用的SPY-1D(V)雷達(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能夠自動識別、鎖定和打擊目標的智能化武器系統逐漸出現,并能代替人類執行簡單的決策命令。如美軍的艦載“宙斯盾”系統、以軍的“鐵穹”系統、俄軍的“競技場”主動防護系統、法軍的“鯊魚”系統等,由于這些系統的智能化水平目前還不高,自主交戰模式通常是最后選項。而在特定作戰領域,如網絡空間和電磁頻譜領域,人類只能依托智能化武器系統進行自主對抗。

        從某種意義上說,支持人工智能的系統允許存在自主能力,但并不需要自主。如自主武器系統,這是一種無人參與情況下自主選擇目標進行打擊的武器系統。但是,要使武器具備自主能力,需要為武器系統提供大量的識別系統。以面部識別系統為例,這種識別系統通過大量的數據采集收集民眾信息。倘若該系統具備了完全的自主性,則這樣的識別系統可能會用于其它非法用途,導致事態失控。

        未來,隨著智能化武器系統的自主對抗成為新常態,在人工智能領域或處理自主性問題時,人類的判斷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將人工智能系統潛力最大化的方案并不是將人類完全排除在外,而是從“人在回路中”向“人在回路上”轉變。在多數情況下,人類戰士扮演監督員的角色,負責在開戰前輸入目標特征和設定交戰規則,觀察戰場交戰情況等。

        專家簡介:翁宗波,軍事裝備科普專家,主要從事國內外高科技裝備、各兵種主戰裝備、聯合作戰戰略戰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兵器》雜志等軍事類報刊雜志發表文章200余篇,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軍事科普作家)

        策劃:金赫

        科學審核:費伯禹(資深軍事編審)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征稿】

        為在全社會普及科技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光明網科普頻道面向創作者征集各類原創優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各領域專業人士、在職教師與在校學生等積極參與,首次投稿作者請提供個人簡介。投稿郵箱:gmkepu2023@163.com。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