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打造“盤中餐”金字招牌 特色農業顯“富農”大作為:當前資訊

        中國新聞網 2023-03-31 13:48:08

        安丘市石埠子鎮冢頭村草莓種植大棚里,游客正在打卡采摘。 安丘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濟南3月31日電(孫婷婷)“我們今年又種植了2個紅芽姜大棚,一年兩種兩收,冬季錯峰上市,效益翻倍。”3月31日,在有著“中國姜蒜之鄉”之稱的濰坊市安丘市,凌河街道石家莊村紅芽姜高效農業種植示范園經理吳忠波介紹說,作為安丘農業標志性品牌,“安丘大姜”常年種植面積20萬畝左右,總產近100萬噸,暢銷“海內外”,年出口量占全國的60%左右,國內市場年銷售保鮮生姜60萬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安丘大姜、輝渠小米、柘山蜜薯……安丘依托各鎮村不同的資源稟賦,不斷打造各種農產品“金字招牌”,一大批地理標志品牌成為安丘市強農、富農的“金字招牌”。其中,安丘探索實施“黨支部+合作社+公司托管全鏈條+農民轉型當工人”新機制,引領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把小蜜薯變成了“致富薯”。目前,柘山蜜薯種植面積達到2.4萬畝,畝均增收3000元(人民幣,下同),帶動民眾增收7000萬元以上。

        聊城市茌平區菜屯鎮地處黃河故道,馬頰河從境內斜穿而過,優越的氣候和水質條件,為當地發展種植林下赤松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菜屯鎮鳳凰新村村民在采摘赤松茸。 馬紅坤 攝

        “我種植的35畝地,春節前后采摘時,每畝平均賣鮮菇賺了4000多元,另外還深加工了2.6萬罐赤松茸醬,增收4.5萬元。”正在查看赤松茸菌絲長勢的菜屯鎮鳳凰新村周橋網格黨支部書記張高虎說,每年從3月份到6月份有3個月的采收期,畝產大約在6000斤左右。

        記者了解到,菜屯鎮成立了現代農業(赤松茸)發展服務中心,通過“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林下囤菜”農產品品牌,開發了赤松茸鮮品、干品、醬菜等多品類的產品,通過“沙地種樹—木材旋皮—樹皮種植赤松茸—基料還田養樹”的綠色產業循環,有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村集體和民眾的雙增收。

        泰山東麓晝夜溫差大,土壤呈堿性,多山坡丘陵,十分適宜茶葉種植,這里有多個村建成茶葉種植基地,幫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眼下,在泰安市泰山區省莊鎮小津口村的茶葉大棚內,一棵棵茶樹長勢正好。“我們村成立了集體合作社,邀請山東農業大學的專家對茶樹品種進行了改良。中茶108、中黃一號、福鼎大白是‘明星’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茶農劉麗告訴記者,炒制1公斤成品茶要消耗約5公斤鮮茶。

        據了解,小津口村現有茶園5000多畝,每畝平均月收入7000元。“新品種茶樹非常適應我們村的空氣、土壤、溫度,成品茶沖泡出來色澤鮮亮,茶香濃郁,耐泡度高,價格相對也高一些,品質好的每公斤在2000元以上。”劉麗介紹說,目前,小津口村茶農的鮮茶采摘后,通過津口女兒茶種植專業合作社銷往各地。

        在淄博市桓臺縣果里鎮沈家村,當地有效盤活土地資源,依托特色蘆筍種植,促進村集體和村民個人增收。“蘆筍獲豐收,銷路也不愁。”果里鎮沈家村黨支部書記沈允山介紹說,沈家村共種植蘆筍300畝,進入豐產季節后,每天可產筍一萬多斤。該村依托合作社,目前已經與下游深加工企業簽訂訂單,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

        據了解,山東立足資源稟賦,聚力農產品品牌建設,形成了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一批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多點支撐的品牌體系,壯大了產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該省著力推進金鄉大蒜、菏澤牡丹等23個優勢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發展,累計創建6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完)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