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候鳥遷徙看新疆:“遷徙驛站” 實至名歸

        中國新聞網 2023-03-31 19:50:22

        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公園,市民投喂在此過冬的野鴨。 劉新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3月31日電 題:候鳥遷徙看新疆:“遷徙驛站” 實至名歸

        作者 劉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月,南方已是春暖花開之時,新疆多地依然春寒料峭,乍暖還寒。但這“陰晴不定”的天氣變化并不妨礙北歸候鳥“先頭部隊”準點到達。

        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公園、水上樂園、烏拉泊等水域或濕地,陸續有觀鳥愛好者拍攝到白鹡鸰、針尾鴨、大天鵝等候鳥的身影。

        春回大地,氣溫上升,冰面融化,給鳥兒覓食提供了方便。新疆作為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驛站,隨著“先頭部隊”的抵達,候鳥們也正式拉開了它們“遷徙之旅”的序幕。

        經過多次生態輸水,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中下游,尾閭臺特瑪湖附近,大批的水鳥在水面周邊展翅飛翔。 劉新 攝

        新疆地處候鳥遷徙線路的重要通道

        每年3月初,北歸“先頭部隊”雁鴨類、鸻鷸類候鳥最早飛抵新疆,它們大多從我國南部或新西蘭、澳大利亞飛來,主要包括金眶鸻、金斑鸻、黑翅長腳鷸等,“先頭部隊”2月下旬開始從越冬地遷飛,3月到達新疆北部湖泊濕地后,部分會留在新疆繁殖,部分休整一個月后繼續北飛。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鳥類研究員馬鳴介紹說,目前國內的3大候鳥遷徙通道,即:東亞-澳大利亞、中亞-南亞、東非-中亞(西亞)線路均與新疆有關,其中東非-中亞(西亞)遷徙路線覆蓋了大半新疆。

        據相關濕地資源調查顯示,經過東非-中亞(西亞)遷徙線路涉及的候鳥種類約300種,數量達數百萬只。也就是說,新疆470余種鳥中,至少有近300種候鳥會沿著東非-中亞(西亞)路線,每年春天從越冬地出發,途經印度洋、印度半島,翻越青藏高原來到新疆,它們中部分留在新疆繁殖,部分補充體力后,會繼續北上,直到進入西伯利亞繁殖地。

        而來得較晚的候鳥,則是從我國南部及南亞等地遷徙來雁鴨類的鳥,比如:灰雁、豆雁、針尾鴨、綠頭鴨、鳳頭潛鴨。它們每年4月從越冬地遷飛,4月底至5月上旬,才陸續到達新疆。進入5月,新疆候鳥遷徙開始逐步進入尾聲。

        “唐老鴨”原型,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頭硬尾鴨。 莊曉頗  攝

        烏倫古湖遷徙候鳥“能量補給站”

        3月,地處新疆北部的烏倫古湖,寒潮逐漸褪去,覆蓋湖面的冰層已開始消融,成群結隊的候鳥們陸續北飛歸來,在湖面上歡快游弋、盡情飛舞,湖區迎來勃勃生機。

        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面積為1235平方公里。是全球生物鏈的重要節點和遷徙候鳥飛越天山和阿爾泰山的“能量補充站”。因有沼澤、灘涂、河渠、森林等多樣化的棲息地生態環境而成為眾多珍稀鳥類遷徙棲息的天堂。

        近年來,烏倫古湖所在的新疆福海縣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的路徑與機制,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實行野生動物保護獎懲機制、嚴格落實水域常年禁漁區、天然水域禁漁期管理制度,建設濕地管理站、鳥類救治繁育站等,濕地魚鳥數量持續增加。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一些稀有瀕危物種、罕見鳥類也陸續在烏倫古湖落腳。

        2020年4月,觀鳥愛好者在烏倫古湖濕地開展鳥類調查時,突然,空中傳來一陣鳥類集群飛行帶來的哨聲,一大群野鴨從天而降。通過望遠鏡觀察,一片密集的藍嘴巴,這是白頭硬尾鴨雄鳥最典型的特征,它們因白色的頭和常常翹起的尾巴而得名。經過反復計數核對后,共有114只!根據觀測記錄,觀鳥愛好者在烏倫古湖最多一次曾觀測到160只白頭硬尾鴨。

        棲息在烏倫古湖周邊的大天鵝。 阿爾達克 攝

        白頭硬尾鴨極為珍惜,是“唐老鴨”的原型,是非常典型地群居型水鴨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瀕危物種,在全球的數量有7000只至13100只,在中國僅在新疆有繁殖并發現種群。

        2020年6月,新疆觀鳥會志愿者在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拍攝到6只大紅鸛(火烈鳥)。據資料記載,十幾年前曾有漁民在烏倫古湖發現過大紅鸛尸體的記錄,以往并未發現過經停棲息的情況。新疆觀鳥會推測,這次來到烏倫古湖的大紅鸛可能是從哈薩克斯坦中部的繁殖群種里分離出來進入中國的,應為“迷鳥”。

        福海縣烏倫古湖國家濕地管理局局長張宜海介紹:“在繁殖季節發現成群大紅鸛,這是繼在烏倫古湖發現世界瀕危物種、中國極度瀕危物種白頭硬尾鴨之后,又一次刷新了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的鳥種記錄,具有重大意義,也標志著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環境的改善正受到越來越多鳥類的喜愛,生物多樣性也越來越豐富。”

        新疆巴音布魯克大草原一處小型胡泊前,游客將隨身攜帶的食物舉過頭頂,引來眾多水鳥爭食。 劉新 攝

        野生天鵝連續18年選擇城市河系越冬

        3月,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新疆庫爾勒市,棲息在城市河系中越冬的近600只野生天鵝陸續飛離,不少市民和游客來到河畔,遠望著天鵝從河面振翅起飛,飛向天空,為它們“送別”。

        庫爾勒市的城市河系由穿城而過的孔雀河及天鵝河、鴻雁河、杜鵑河等河流連貫而成,每年秋季都會有大批野生天鵝飛抵這里,選擇在城市河系中越冬,來年3月底前陸續離開,這也成為這座城市冬季旅游的一道靚麗名片。

        2006年秋天,為了躲避新疆早至的嚴寒,居住在天山南麓巴音布魯克草原的野生天鵝成群結隊飛往南方越冬地,途中十幾只天鵝落在庫爾勒孔雀河,并最終選擇在這里越冬。至今,野生天鵝已連續18年飛來庫爾勒越冬,數量也從最初的十余只上升到現在的近600只,棲息時間也從最初的50余天延長到近200天。

        冬季的孔雀河熱鬧非凡,大批野生天鵝與眾多也來此越冬的綠頭鴨、斑嘴鴨、鷹鷗、白鷺等野生飛禽游弋在寬闊的河面上,或悠然自得地臥波嬉戲,或神情專注地垂首覓食,或安靜、閑適地曲頸小憩,或姿態優雅地凌空翱翔。

        為了留住這些來自遠方的可愛“精靈”,庫爾勒市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從2006年開始,由園林監察員組成的護衛隊,24小時輪流在天鵝棲息處巡查。在醒目處樹立“請勿打擾天鵝、野鴨”的警示牌,公布傷害舉報電話,大力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為防止天鵝凍傷,還在河面上搭建了人工浮島,供天鵝及水鳥棲息。而當地的民眾更是對它們關愛有加,經常帶著食物前來看望、投喂,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氛圍。

        中國最大內陸淡水湖——新疆博斯騰湖,成群的水鳥在湖中覓食。 劉新 攝

        新疆眾多濕地湖泊為候鳥提供棲息地

        新疆的大山冰川孕育萬千濕地。昆侖山、天山和阿爾泰山三大山脈阻擋了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冰川融水形成的570多條河流奔騰而下,在廣袤大地形成珍珠般的濕地和綠洲。

        據統計,新疆濕地總面積394.82萬公頃,濕地資源類型多樣,分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4類17型,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及阿爾金山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所公布的數據,截至目前,新疆已建立國家濕地公園51處、省級以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7處、自治區重要濕地8處,初步形成以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自治區重要濕地為主的濕地保護管理格局。

        豐富的濕地類型和生態系統,決定了新疆濕地生物資源多樣性。據統計,新疆有濕地維管束植物1227種、濕地脊椎動物234種、魚類87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4種、鳥類121種、哺乳類14種。豐富的濕地資源,不僅為魚類和兩棲類動物生存提供了必需的水環境,更為鳥類提供了很好的棲息環境,成為遷徙中鳥類必要的補給站點。(完)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