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率1/45!孩子有這些表現,一定要就醫!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2023-04-03 08:46:33

        說話不完整、不愛與他人互動、

        經常無故大哭或大叫、有自殘行為……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孩子,


        (資料圖片)

        他們的情緒難以捉摸,

        他們的思想難以表達,

        他們不是傻子,也不是天才,

        他們像星星一樣,

        孤獨地游離在宇宙中,

        在自己的世界里獨自閃爍。

        4月2日,“世界自閉癥日”,

        這個仍未獲得足夠關注的病癥,

        家長們一定要格外注意!

        資料圖:一名“星星的孩子”系著藍絲帶。中新社記者 羅云鵬攝

        什么是自閉癥?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它是一種在兒童發育早期就出現并持續終身的神經發育障礙,他們常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多數智力發育落后。

        自閉癥是先天形成,與遺傳有關,和后期的家庭教育沒有關系。

        自閉癥的發病率是多少?

        據五彩鹿自閉癥研究院2019年發布的《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3》數據,自閉癥發病率逐年上升,報告援引美國統計稱,自閉癥兒童發病率已由2009年的1/88,上升至現在的1/45。

        報告還稱,中國自閉癥發病率達0.7%,目前已約有超1000萬自閉癥譜系障礙人群,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有200多萬。

        資料圖:志愿者和自閉癥孩子互動。受訪者供圖

        自閉癥可以治愈嗎?

        對于許多自閉癥孩子來說,自閉癥將伴隨一生。目前,自閉癥還沒有有效的藥物和物理等其他治療,主要是靠積極干預進行康復訓練。

        但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大約有9%的自閉癥孩子能回歸正常生活,將近80%~90%的自閉癥孩子通過科學干預后癥狀會有所改善,而促成這種結果的關鍵原因之一便是早發現,早診斷和早干預。

        自閉癥可以預防嗎?

        一般來說,孩子2歲以內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2-4歲是最好的干預時間,4-7歲次之。

        到了7歲左右,神經系統發育基本完成,超過7歲再干預效果就非常差了。早期干預十分重要。

        資料圖:自閉癥孩子一起過兒童節。中新社發 劉冉陽 攝

        自閉癥的孩子都是天才嗎?

        所謂自閉癥天才源自大部分電影電視劇,這些東西有很大誤導性。

        事實上,只有少部分自閉癥兒童有一些突出于常人的功能,90%以上的自閉癥兒童都存在大運動、精細運動、理解、表達等九大方面的落后。

        孩子出現哪些情況需要特別注意?

        孩子的哪些表現屬于需要重視的“警示行為”呢?以下一些蛛絲馬跡,可以幫助父母進行識別和判斷:

        不看——不喜歡看人臉、眼睛

        社交活動在生命初期已經出現,在母親哺乳或對著嬰兒微笑時,即使是三四個月的小嬰兒也是有回應的。

        孤獨癥患兒對人眼部的注視明顯減少,甚至是逃避目光的交流,有些孤獨癥患兒即便可以“對話”,但是面對面注視仍然不正常。

        不語——不說話、學語晚、語言倒退

        多數孤獨癥患兒存在語言出現延遲,最先引起帶養人重視的也往往是兒童語言問題。六七個月左右的嬰兒不會發出咿咿呀呀、類似與人搭話、“找人聊天玩耍”的聲音,需要引起帶養人的重視。

        不理——不理人、喚名無回應

        對于自己名字的回應最早可出現在五六個月大時,這個月齡的小嬰兒在聽到自己常用的名字時會出現條件反射性的動作、反應,例如尋找叫他/她名字的人,或忽然停下玩耍等。如果孩子遠遠大于6月齡,但對自己的名字充耳不聞,是非常需要重視的“警示行為”。

        不指——不會指物

        如果1歲以上的孩子總是拉著大人到想要的玩具、想吃的食物或其他想要的東西前,無法用手指指向他/她需要的物品,而常將大人的手放到物品上,這種表現是比較有意義的“警示行為”。

        此外,孤獨癥的患兒肢體語言也明顯減少,例如不會用點頭表示“要”、搖頭表示“不要”,不會手勢比劃等。

        不分享——不會分享興趣和情感

        缺乏與他人互動的欲望,在和家人玩耍時很少微笑或大笑,不會將自己喜歡的東西主動分享給他人,不會對環境中的人的痛苦表示同情,似乎缺乏同情心,不會炫耀、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或者得意之事。

        不學、不玩——不會模仿、不會游戲

        患兒在嬰兒期就表現出不會模仿周圍人的言行,如在拍手、敲鼓、言語發音等模仿方面存在困難。2歲以后表現出不會玩假裝的、想象性的游戲,例如過家家,用手指模仿打電話等等。

        此外,從1歲開始就可能在孤獨癥患兒身上發現對于物品的不恰當使用的現象,以重復、刻板的模式表現出來,例如長時間旋轉、排列物品,或持續對某種物品看個不停等。

        資料圖:自閉癥孩子在做游戲。受訪者供圖

        孩子得了自閉癥,父母應怎么辦?

        積極診斷,盡早開展治療

        如果孩子出現了上述的這些癥狀,家長最好帶孩子到正規的神經科、精神科、心理科,或行為發育科去咨詢,并接受相關的檢查、診斷。

        家長們不要抱著“等一等”、“再看一看”的想法,無論診斷或疑似診斷孤獨癥,都應該積極地盡早開展干預治療。

        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認真參與治療

        父母能否積極參與干預計劃,全面了解干預步驟,認真參與治療過程,保證每天、每周高強度的訓練是孤獨癥患兒康復成功與否的關鍵,反之長期的康復之路對患兒父母和家庭也是巨大的挑戰。

        因此,父母需對自己和孩子有充足的信心和耐心,合理安排治療、家庭與工作的需求,做好與孤獨癥長期抗爭的思想準備。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支持鼓勵,為孩子各盡其能,共同完成訓練任務,才能保障治療順利進行。

        星星孤獨但愛不孤獨,

        若上天關上他們的心門,

        我們就用包容與關愛

        為他們打開一扇情感之窗,

        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尊嚴地生活。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