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
【資料圖】
光明日報記者?王雯靜?萬瑪加?光明日報見習記者?李春劍
清晨,當太陽躍出地平面,陽光灑向一望無際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南的塔拉灘,30016面定日鏡逐日聚光,1座200米高的太陽能吸熱塔釋放出耀眼光芒,熠熠生輝,猶如一朵巨大的銀色“向日葵”。
這是由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的共和50兆瓦光熱電站。
“同樣是向太陽要能量,與將光能轉換為電能的光伏發電不同,光熱發電主要通過聚光裝置將太陽光聚集到吸熱裝置,加熱吸熱裝置內的熔鹽,經傳熱換熱產生高溫高壓蒸汽,再推動汽輪機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該公司計劃部副主任劉俊介紹,在儲能方式上,光熱發電由于自帶儲能而具備調峰的功能,因此即使在夜晚或者陰雨天氣,都可以保證24小時持續穩定地產生電能。
自2019年并網成功后,共和50兆瓦光熱電站設計年均發電量達1.56億千瓦時。“目前,共和100萬千瓦光伏光熱項目已經全面開工建設,將基于數字孿生電站、集成電站各業務系統,綜合應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設現代化智慧電站,不斷推動光熱發電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劉俊說。
另一頭,在位于西寧市海湖新區的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青海省電、煤、油、氣等主要能源產供銷數據在此匯聚,源網荷儲能源產業鏈數據在此融通。集控中心值班工作人員通過電腦終端就能對幾百公里之外的電站發送控制指令。
“你看,畫面上的就是新能源電站的實時信息,只需要輕輕一點,風機設備的運行情況、電站逆變器匯流箱內各條支路的電壓及電流信息就可以全部清晰地顯現出來。”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集控中心主任董剛剛指著電子大屏幕,“電站的發電量和碳排放監測等數據也一目了然。今年1月以來,我們的風電、光伏、光熱等新能源電站累計發電8094萬千瓦時,節約標準煤耗近1萬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8萬噸。”
董剛剛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監控的重點工作慢慢由電站現場轉移到能源大數據中心。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智慧電站建設,實現遠程監視控制電站設備,推動電站管理自動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電站運行管理情況盡在掌握,碳排放監測數據清晰可見,這都得益于國網青海電力公司建設運營的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目前該中心推出了清潔能源集中監控、功率預測等23類數字產品和服務,為青海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依托海量新能源運行數據、電網歷史數據和天氣預報數據,我們研發的新能源功率預測大數據模型,改變了風電、光伏發電功率預測的傳統模式,不但提高了新能源功率預測準確率,促進了新能源消納,還能為電網統籌安排各類發電計劃、保障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截至目前,青海省能源大數據中心已入駐27家發電企業,接入清潔能源電站303座,總裝機容量達12955.24兆瓦。其中112座新能源電站實現了“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有效降低運營成本40%以上,單個電站年節約運營成本約30萬元。
大數據為青海省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翅膀。青海能源大數據中心正全力推進向能源“雙碳”數據中心迭代升級,年內計劃新增接入新能源場站50個、容量1000萬千瓦,實現9個工業園區408家企業智慧能碳監測、清潔用能溯源。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13日?05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