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強國新征程】
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安徽省合肥市西北郊,有一座伸入水庫的半島,這里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地,合肥市民更習慣叫它“科學島”。在這座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島上,醞釀著一個全人類的終極夢想—創造無限且清潔的能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朝著夢想,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圍繞著一座直徑8米、高11米、重400噸、形似鍋爐的龐然大物—東方超環(俗稱“人造太陽”)接續前行,不斷刷新著世界紀錄,創造著“中國奇跡”。他們,被稱為是“追太陽的人”。
就在4月12日夜,東方超環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了此前101秒的世界紀錄。“科學家,永遠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等離子體所”)副所長胡建生說,“在這里,所有的事情只圍繞著一個中心轉—讓科學家自由地、純粹地追求科學。”
1、追夢“人造太陽”,他們使命在肩
清晨的薄霧還未消散,“追太陽的人”已經起身。
清明節假期,東方超環團隊青年科研人員侯吉磊沒有給自己放假。早上7點鐘,他如常來到東方超環控制室,緊盯大屏幕,不時記錄著各項運行數據。
科學島鳥瞰。王天昊攝/光明圖片
“坐定了就離不開人,在控制室值班是一年兩輪,每輪3到4個月,每年大半時間都要圍著裝置轉。”提及“辛苦”,侯吉磊更愿意談“情懷”,“能夠在國際頂尖科研平臺工作,是一種幸運。”他的同事王保國也一樣:“小時候我就想過,人類能不能創造一種無限且清潔的能源。沒想到如今我真的坐在這里,為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貢獻一點力量。”
“日常管理教育中,我們特別注重對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弘揚,通過舉辦科學家講壇、主題黨日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科研工作者樹立起‘科教報國’的遠大抱負。”胡建生表示。
定期舉辦的科學家講壇,既有老科學家現身回顧創業之艱,也有青年科學家講述科研攻關過程中涌現的感人事跡,更是新老科學家們碰撞思維、交流經驗的好地方。
入所之后,只要時間允許,侯吉磊和王保國都會參加科學家講壇,“眼前這個國際頂尖大科學裝置的基礎,是老一輩科學家用瓷器、牛仔褲、羽絨服等生活物資從俄羅斯換來的退役裝置。當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高大明總工藝師連續24小時堅守在一線,體力不支暈倒后,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超導線圈裝配得怎么樣了’。胃切除了4/5的萬元熙院士只要工作起來就如癡如狂,他常說‘出不了成果,怎么對得起黨和國家’。”身邊的一個個榜樣,讓侯吉磊和王保國深受觸動。
“大國重器的建設史,就是黨領導下的科技奮斗史。”胡建生說。等離子體所的黨支部就建在實驗室,每逢急難險重任務,黨員攻堅團隊總是沖在一線。近年來,等離子體所不斷引導優秀人才向黨組織積極靠攏。2022年,10余位優秀人才光榮入黨。
此外,等離子體所還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科普團隊,在全社會開展義務科普活動,將大國重器的故事講給下一代聽。近年來,等離子體所科研團隊先后榮獲“安徽省先進集體”“中科院先進集體”“中國五四青年獎章集體”“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等榮譽稱號。
2、既壓擔子,又架梯子
90后小伙侯吉磊已經取得了副高職稱。“不算快,所里有不少人比我快。”他并非謙虛,事實上,等離子體所全所200余名副高及以上職稱職工中,一大半都是青年。
“解決‘帽子’問題,對青年人才成長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在評價體系改革中,我們堅持‘破四唯、立新標’,以青年人才在科技突破中作出的實際貢獻為主要依據進行評價。”胡建生說。
東方超環大科學裝置。資料圖片
東方超環大科學裝置涵蓋低溫、真空、微波等多個專業,針對不同專業人才,等離子體所建立了相應的評價體系。每個專業又下設“科研崗”“工程崗”“支撐崗”等不同崗位,針對不同崗位,等離子體所又進一步細化了評價體系。
該工作是否具有創新性?該工作是否發揮了重要作用?科研過程中,該團隊的人才培養工作效果如何?如今,類似問題成了專家委員會進行職稱評定時的“金標準”。
侯吉磊每年的工作分為“主線”和“支線”兩部分,“主線”任務就是保障大科學裝置安全平穩運行,“支線”任務則是圍繞裝置組建團隊開展相關研究。“2022年11月,我提出了優化彈丸注加料系統的相關方案,當月即通過并發放了研究經費。隨后我組建了一個4人小組展開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侯吉磊說。
在等離子體所,只要你的想法有創新性,有助于解決大科學裝置存在的問題,就可以提出申請,經批準后組建團隊開展研究。“人才培養既要壓擔子,又要架梯子。在做好‘主線’任務的同時,我們鼓勵所有人自由提出想法,只要有助于裝置優化,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給予各方面支持,包括裝備、資金、人員等。”胡建生表示。
東方超環指揮現場。王夙素攝/光明圖片
科學研究,總是在一次次失敗中接近成功。等離子體所充分尊重科研規律,對研究失敗的團隊不過度問責,而是協助查找問題、理清方向,為團隊打造寬松的科研氛圍。
“在這里做科研很愉快。”侯吉磊笑著說。
3、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人才環境
入所前,王保國有很多選擇,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等離子體所:“身處這樣一個頂尖平臺,能夠讓我更加接近兒時的夢想,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為讓每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等離子體所在深化人才評價改革、打造寬松科研環境的同時,不遺余力地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工作。
“我們為‘博新計劃’等優秀博士后提供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待遇,對聚焦主責主業的‘好苗子’持續給予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平臺優勢,發掘培養主攻和新興交叉方向青年人才;制定了特任副研究員政策,與特別研究助理政策、博士后相關政策實現全鏈條無縫銜接,為優秀人才從博士到博士后,再到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鋪平道路;高品質人才公寓建成、優質配套資源引入等,也解決了優秀人才生活上的后顧之憂。”胡建生說。
胡建生(右二)和團隊在工作。?劉職偉攝/光明圖片
作為國際磁約束聚變裝置中最前沿的國際開發平臺之一,東方超環已經成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開放實驗室”和“世界實驗室聚變研究中心”。當前,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東方超環開展了廣泛交流合作。利用這一優勢,等離子體所積極推介優秀人才從小島走向世界,深度參與國際前沿交流合作。
“科技之花”如何結成“產業之果”,亦備受關注。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統一政策指導下,科研團隊可以獲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最高70%的現金及股權獎勵。此外,對于受企事業單位等委托進行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等橫向項目,合同凈結余經費作為成果轉化收益,給予科研人員現金獎勵。
圍繞東方超環,一批“沿途下蛋”成果相繼涌現。“我們的超導回旋質子治療系統綜合運用了東方超環中的超導技術、加速器、射頻技術、真空機械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原先,該系統大多由外國研產,但是利用東方超環,我們終于實現了自主研發!”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永華介紹,該系統投入使用后,廣大癌癥患者相關治療費用有望減少一半。
下一步,人才工作怎樣持續優化?胡建生表示,應該繼續借機借力推動青年人才工作,用好用活人才政策,形成政策服務鏈;發揮大科學裝置人才集聚效能,形成科研平臺服務鏈;強化精準定制服務,構筑高質量后勤保障服務鏈。“讓科學家自由地、純粹地追求科學,在這里永遠不會改變。”胡建生說。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23日?07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