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
今天看到一個熱搜的話題,#安徽一算命網紅3年非法盈利200多萬#,這不禁讓我想起科學上的不確定性這個話題。
相較于不確定性來說,人們更愿意相信確定性,因為確定性提供的是簡單的答案,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我們內心恐懼不確定性,這也就給某些能夠提供確定性答案的“算命大師”提供了存在的空間,畢竟他們聲稱可以提供絕對“確定”且簡單的答案,它用某種愿望替代了赤裸裸的現實,而這實際上是一種偽科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偽科學用科學總是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這一說法來適應人們強烈的情感需求,它提供給人們的是我們缺少而又盼望得到的對人的力量的幻想,它宣稱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渴求,醫治疾病,許諾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卡爾˙薩根)。甚至它會高調宣布科學并不“科學”,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科學”。
科學上最重要的一個戒律就是不要輕信任何權威的觀點,但是很多人還是會去相信某些自封的所謂“權威”的看法,無他,就因為他們可以提供符合個人預期的絕對的確定性。同樣,有些人也忽略了“非凡的主張必要非凡的證據”。
但是如果科學不能提供給人們簡單明確的答案,偽科學就會出現,因為對于人類這個認知上的“吝嗇鬼”來說,最簡單的信息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而讓科學提供確定性的答案,又何其難也。
那么什么是科學的不確定性呢?就是由于缺乏科學知識,或不同意現有的科學知識而產生的一種不確定性。對于科研來說,最常見的結果或許不是真相,而是不確定性。與其說科學是知識的積累,倒不如說是識別和處理不確定性的技能。雖然說不確定性是生活中的一種常態,但是人們無法接受科學的不確定性,而且往往會要求科學家提供明確的確定性,比如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一種疾病能不能完全被治愈等等。如果科學家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確定性,人們往往就會去尋找替代的說法和主張。
在科學上,除了純數學,應該說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被認為是確定的(卡爾˙薩根)。人們渴望絕對的確定性,也許渴望有一天可以獲得絕對的確定性。但是科學研究并不是總能提供確定性的答案的,因為任何一個合格的科學家都不會宣稱自己無所不知;科學研究不是非黑即白的;科學家并不能總是知道正確答案,只不過他們在追求正確答案;事實也并不是一錘定音的,所以科學研究才一直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我們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簡單化,而是應該讓公眾理解科學的不確定性;在現有科學體系的情況下,有些東西是確定的、是正確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比如宏觀世界中的牛頓體系,比如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我們生存的社會是追求確定性的,但是對于科學來說,證明這種確定性是不太可能的,而科學研究則是向更大的確定性邁進的過程。
既然科學上存在著不確定性,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這其實又涉及到科普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了。通過科普可以讓公眾更多地了解科學,了解科學的本質,養成必要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理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學精神,進而接受科學的不確定性以及生活上的很多不確定性。其實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倡導和主張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所在,即不能單純地掌握科學知識,更要“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危害。我們不妨用《那些讓我們深信不疑的太空偽科學》中的一段話來作為對這種觀點的回應。“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如果你開始隔絕真正的科學,就可能輕易相信其他任何你‘感覺’正確的東西。無知(有時是故意的)和困惑助長了偽科學運動,如果在科學研究中拒絕正確的結果會導致致命的后果?!?/p>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