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線講述】
講述人: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孫銳
從事人才戰略和人才政策研究十幾年來,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關注較多。近年,我牽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關鍵問題研究”,這讓我有更多機會走到青年人才群體中,和他們對話,深入了解他們。
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我在北京、深圳、廣州等地的創新中心、前沿機構或是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走訪調研時,發現一個普遍現象:今天的青年擁有了更多“挑大梁”“唱主角”的契機,人才年輕化、高端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尤為顯著。
例如,我曾調研過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這里青年人才云集,一直潛心于原創基礎研究。“科學發現就要靠能闖能干的年輕人。”調研中,該所所長王曉東教授說過的話讓我記憶猶新。該所副所長邵峰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只有43歲,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院士。在他們的帶領下,青年人才在科學領域自由探索,充分釋放潛力。
深圳光啟研究院同樣令我印象深刻。這是一個由來自哈佛大學、杜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5名80后博士聯合創辦的機構,近年來已在《科學》《物理學快報》等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上百篇。院長劉若鵬介紹,一流的年輕博士團隊為其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以國際頂尖科研人員為標桿,他們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團隊,力爭推動智力成果向產業價值轉化。現在,光啟研究院已經實現了國際化超材料底層技術專利全覆蓋。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也讓我對青年人才創造力有了新的認識。研究院先后參與、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等重大科研任務,成為生命科學的世界級前沿機構。其中,青年人才被賦予重任。比如,1992年出生的趙柏聞,以高中肄業生身份擔任人類基因組實驗室主任,帶領團隊在3年里破譯了約2000個智力超群人員DNA,2013年成為最年輕的世界頂尖科學家。仔細一想,這些團隊都有共同特點:集聚了年輕的創新人才,鼓勵青年打破條框,攻克世界科技難題。當前,我們要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就要培養、集聚和使用一大批年輕且具有創新活力的頂尖科學家、工程師和科技創新人才。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給予他們信任支持、自由空間,為其發揮才能營造環境。
希望中國青年人才都能擔負時代使命,將“小我”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火熱實踐之中,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添續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05日?07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推動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