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分子收購電話卡倒賣十萬個驗證碼_資訊

        法治日報 2023-05-10 08:51:16

        □ 本報記者   戰海峰

        □ 本報通訊員 劉傳麗 吳杰

        “本院在公益訴訟辦案中發現,有違法人員非法收集公民信息注冊網絡賬戶售予他人冒名使用。檢方提示,請做好個人信息的自我保護。”近日,這則警示短信在重慶市大足區聯通用戶中競相轉告。這是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創新“訴前保全+訴后警示”雙模式,進行探索個人信息保護的有益嘗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出有因。“尋實卡做App賬號注冊業務”“無門檻提現立即到賬,躺賺模式時時刻刻賺不停”……2018年上半年,大足區拾萬鎮居民谷杰(化名)在社交平臺中了解到“注冊驗證碼”業務,只需將大量手機號收到的注冊驗證碼出售給“號商”,就可以輕松賺錢。

        谷杰被這條“致富捷徑”打動,主動加入一些業務群內結識“同行”、拓展渠道。隨后,谷杰先從多個地攤“卡販”處收購大量聯通電話卡號,并網購了貓池設備及“小k自動發碼+自動發信”轉碼軟件,用于批量讀取手機卡號碼。接著,他將注冊驗證碼、登錄驗證碼等,以每條0.5元至35元的價格批量售賣給“號商”,“號商”則把收到的驗證碼用于注冊網絡平臺賬號。此外,當短信驗證碼用于網上營業廳購買手機充值卡時,谷杰則按照充值金額的3%至5%收取提成,非法牟利。

        2021年11月,谷杰被公安機關抓獲,在其家中搜查出電腦、貓池以及1200余張非本人電話卡等作案工具。

        在深入調查后得知,這批涉案聯通卡號的絕大多數實名戶主對其名下多出或者被盜用的電話卡毫不知情。隨后,偵查人員在對涉案電腦進行技術勘驗時發現,谷杰共通過“貓池設備+特殊軟件”軟件發送、接收驗證碼10.5萬余條,非法牟利26萬余元。

        2022年4月6日,經大足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谷杰有期徒刑3年6個月,并處罰金45萬元,追繳違法所得。

        盡管犯罪受到了法律的嚴懲,但侵害個人信息行為導致公共利益的損害狀況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一問題擺在了檢察機關面前。

        2022年5月13日,該案被大足區檢察院報送至重慶市檢察院一分院(以下簡稱一分院)審查起訴。一分院隨即就谷杰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民事公益訴訟案成立辦案組,對其行為的危害性開展走訪調查。

        “受理案件后,我們通過調閱原審卷宗、詢問網絡平臺公司、走訪高校數據專家,了解到涉案電話卡雖被公安機關查獲、扣押,但這批號碼在網絡平臺注冊的賬號仍在運行,隨時有被再次“侵害”的風險。”在檢察官聯席會上,主辦檢察官黎琳介紹說。

        辦案組經過仔細討論,提出了評估量化這一思路。換言之,就是從谷杰的行為危害入手,評估公共利益的損害。

        在向公安機關網安部門發函詢問后的第3天,得到復函:“非法冒名注冊的網購、視頻、聊天等平臺賬號用途十分廣泛。刷單搞詐騙、賭博、洗錢,還可以發布誹謗、虛假信息、違禁違法信息等違規違法犯罪活動,極易催生大量關聯犯罪。”

        辦案組決定從保護正在持續受損的公共利益入手,采取“訴前保全+訴后警示”模式,旨在凍結該批卡號,保護戶主個人信息,消除二次風險。

        2022年6月28日,法律專家、通信公司人士和檢察官圍坐一席,就“訴前保全”措施及擬提民事訴求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進行論證。充分評估論證后,一分院正式向法院提交了重慶首份個人信息訴前保全建議書。

        次日,法院作出裁定,支持檢察機關的保全申請,檢法兩家共同前往通信公司凍結該批卡號。

        為改變侵權人和網站平臺企業只在案涉公民信息公示公告提醒下自行消除風險的“傳統”做法,辦案組通過詢問谷杰,了解其對修復受損公益意愿后,谷杰同意承擔發送公益警示短信的服務費用,進行“訴后警示”,體現修復行為的“公益”屬性。

        同年12月7日,法院依法作出判決,支持了公益訴訟起訴人提出的在一定區域內發送個人信息保護警示短信,以及注銷涉案手機號碼等的全部訴訟請求。

        據了解,從2023年4月起,公益警示短信每季度發送1次,共計4次完成。

        “與個人信息相關的數據非法使用,可能危及社會公共利益,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符合人民群眾期待。”黎琳感觸頗深,“個人信息保護是一場“持久戰”,檢察機關創新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