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熱議!內蒙古鄂倫春:大興安嶺深處的養魚場

        央廣網 2023-05-10 17:46:30

        央廣網呼倫貝爾5月10日消息(記者田鳳元 見習記者李春雪)初夏的清晨,古老的諾敏河水流過原野。它發源于大興安嶺,蜿蜒曲折地注入嫩江。“80后”的農民耿海濤從小在鄂倫春自治旗托扎敏鄉長大,對他而言,故鄉,就是清澈見底的河流里,肉質鮮美的冷水魚清蒸后細膩的味道。

        “那時河里的魚很多,記憶最深的是一種冷水魚,我們這里叫細鱗魚。大的有六七斤重,很常見的。”耿海濤口中的細鱗魚也叫細鱗鮭,鮭科冷水魚類,因鱗細小而得名,中國僅1屬1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了找回記憶中的味道,耿海濤夫婦經過一年的前期考察,2018年,夫妻二人承包了大興安嶺林區的300畝水塘,在村里成立了仙山池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幾乎投入全部的積蓄開始養殖冷水魚。每年夏季,耿海濤都是村里最忙碌的人,不知不覺間,他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漁民”。

        養魚池打撈細鱗鮭(央廣網見習記者李春雪 攝)

        細鱗鮭是一種名貴的陸封型冷水魚,多棲息于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流水中,適宜水溫范圍在0~20℃。為保護這一珍稀物種,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將其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因此,開展規模化人工繁育和養殖,對拯救這一珍貴物種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樣珍貴的魚類對氣候、水質、餌料要求極高,生長周期較長,沒有5年時間見不到效益。

        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并非一日之功。剛開始養殖的時候,耿海濤可以說是焦頭爛額。那時候,耿海濤從黑龍江、吉林等地精心購置而來大批魚苗,眼瞅著養魚池里的魚兒漸漸長大,卻被一場大雨沖走了大半,初步預計損失達四五十萬元,這讓他憂慮得整晚睡不著覺。

        盡管如此,耿海濤堅信這個項目是有前景且有意義的,在家人的鼓勵下,他不僅通過網絡自學細鱗鮭的養殖,更是積極參加各地漁業的相關培訓。鄂倫春自治旗扶貧辦也為耿海濤提供項目資金150萬元,以陶力罕村村集體的名義幫助養魚場渡過難關,養魚場每年支付給村集體一定資產收益金。

        放養區打撈細鱗鮭(央廣網見習記者李春雪 攝)

        今年5月,耿海濤夫婦養殖的細鱗鮭迎來收獲期,仙山池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也成為內蒙古唯一一家具有人工繁育野生細鱗鮭的經營單位。目前已銷售5000余斤,基本銷往周邊旗、市區,甚至黑龍江等地,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50余萬元,市場前景良好。

        “聽朋友說這里有養殖的細鱗魚,不僅肉質鮮美、口感細膩還很有營養價值,我早晨開了兩個多小時的車專門過來買幾條,帶給父母嘗一嘗。”大楊樹鎮的村民劉美站在養魚池邊,等著耿海濤現場捕撈細鱗鮭。

        放養區打撈細鱗鮭(央廣網見習記者李春雪 攝)

        為了增加品種的多樣性和當地增殖放流苗的需要,耿海濤還養殖了哲羅鮭魚、金鱒魚、三文魚等品種,建成育苗保溫房,增添購置魚苗繁育設備。目前,養魚場用于商品魚生產的魚苗每年可達80萬尾以上。

        “在所有魚的養殖過程中,我遵照國家規定的技術操作規程進行科學有序地養殖,鄉黨委、政府也大力支持我的漁業養殖,還幫忙進行宣傳銷售。現在每天咨詢買魚的顧客很多,接下來我想擴大養殖規模,計劃開展休閑漁業野生垂釣旅游項目,打造漁業養殖和鄉村旅游的產業鏈。”耿海濤說。

        育苗區打撈細鱗鮭魚苗(央廣網見習記者李春雪 攝)

        近年來,鄂倫春當地逐步加大珍貴瀕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物種放流比重,充分發揮增殖放流生態功能,在諾敏河流域繼續增殖放流經濟物種,恢復水生生物資源。作為第七批國家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增殖放流苗供應單位,2022年,耿海濤的養魚場為國家年提供增殖放流魚苗10余萬尾。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