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演化長河中
犀牛家族曾經出現過無數奇形怪狀的成員
(資料圖片)
其中有些長得好像一匹馬(跑犀)
有的長出了長鼻子試圖裝象(卡地犀)
還有的變成了個啤酒桶(遠角犀)
在這么多奇奇怪怪的古犀當中,冰河期三犀可謂是知名度極高的存在,可分別對應辟寒、辟暑和辟塵三位大王。
歷史上的各類犀牛 來源:Reddit
辟塵大王
長有“沖天巨角”的板齒犀
板齒犀(Elasmotherium)是出現過的最大犀科物種,具有媲美亞洲象的噸位,最具特色的就是它們額頭上的那根如同“避雷針”般的大角,這根額角實際上是由鼻角、額角合并而成的。
同時根據化石顯示,板齒犀類的牙齒齒冠普遍很高,齒面琺瑯質裙皺很復雜,這說明它們是適應開闊干冷草原的生物,這里時不時就會有塵土飛揚,板齒犀也當得起辟塵大王之名!
板齒犀 來源:Twitter
板齒犀那長達兩米的沖天巨角,那可真是霸氣酷炫吊炸天啊!以至于很多神秘動物學愛好者都堅信,所謂的歐洲神話中的獨角獸其實就是對史前存在過的板齒犀的“追憶”。但一些新證據卻顯示板齒犀很可能并沒有如此巨大的角。
新(上)、舊(下)兩種復原的板齒犀 來源:Twitter
前兩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板齒犀夸張的“大隆額”,表面幾乎就見不到多少可提供支撐力的“溝壑”。這足以說明,板齒犀角的分量,至少不會像過去認為的這么沉重。
另外,板齒犀隆額本身的承重能力也存在高估,板齒犀隆額內部是一個大的空腔,腔體外壁平均厚度只有1cm左右,無法承載重量極其夸張的巨角。
基于該研究所做出的復原 來源:Twitter
其實,無論板齒犀的角到底應該是怎么樣,它都是一種極富魅力的古生物。在板齒犀的身上,實在還有太多謎團難以解開。也許很多問題的真相,將伴隨板齒犀的滅絕,而永遠長眠于地底。
板齒犀是傳說中獨角獸原型的這個假說,目前來看只是一廂情愿 來源:Wikipedia
辟寒大王
以小博大的披毛犀
說到板齒犀的滅絕的原因,除了氣候變化與古人類的潛在影響,還有一大罪魁禍首,就是板齒犀最大的競爭對手披毛犀(Coelodonta),一身厚實的毛發能抵御北境的暴風雪,不愧是辟寒大王。
披毛犀一族最早在距今500-400萬年前起源于我國青藏高原,并在距今300-20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離開高原,深入我國西北、河北的草原地帶,隨后一路向高緯度極寒地區邁進,最終演化成犀牛家族有史以來最適應寒冷環境的王者選手——最后披毛犀。
與另外兩位大王不同,出身苦寒之地的它出土好幾具保存完好的凍尸,有些甚至還保存有難以保存的毛發和完整的犀牛角,是少數知道確切外形的史前生物。
依據古人類所繪的壁畫所復原的披毛犀來源:Facebook
和肩高2.5米,體重3-5噸的板齒犀相比,披毛犀的噸位整整差了一個等級,它的肩高一般在1.8-2米左右,體重約1.8-2.7噸,大概與現代白犀差不多。當兩者相遇披毛犀恐怕只能敬而遠之,甚至還可能被板齒犀所驅趕。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披毛犀成功以小博大,淘汰了不可一世的板齒犀呢?
板齒犀(前)、披毛犀(后) 來源:Reddit
實際上,板齒犀盡管體型碩大,卻是個虛弱的泥足巨人,它看似巨大的腦袋,隱藏著一個不利于生存的致命弱點。
如果我們俯瞰板齒犀的頭骨,就能夠發現它的頜骨特別細,估計在生前板齒犀的吻部應該比較尖,讓人聯想起今天的黑犀。但是黑犀是一種主食枝葉的犀牛,而根據特別高冠的牙齒與齒磨痕分析來看,板齒犀主食應該和披毛犀一樣,是粗糙的草類。如此一來,板齒犀的細吻導致它們食草效率非常低,最后敗給長著寬大吻部的披毛犀,也是在情理之中。
板齒犀的“櫻桃小嘴”顯然不如披毛犀的大方嘴進食效率高來源:參考文獻
另外,披毛犀特別巨大的鼻角,可不僅僅是為了爭斗或顯擺的。當積雪厚密的時候,披毛犀就可以用它的鼻角把積雪給掃開,從而尋找被雪覆蓋的植物。這一點無論板齒犀的角長成什么樣,都不可能做到。
掃雪取食的披毛犀 來源:參考文獻
最終隨著冰期作用越來越強烈,披毛犀逐漸占據上風,而相對適應暖濕環境的板齒犀徹底走向了滅絕。盡管淘汰了板齒犀,可披毛犀卻不能就此高枕無憂,因為在它們征戰歐亞大陸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一個強勢的勁敵——史蒂芬犀。
史蒂芬犀(前)、披毛犀(后) 來源:Reddit
辟暑大王
生于溫柔鄉的史蒂芬犀
相比于披毛犀的童年遭受著青藏高原的嚴酷考驗,史蒂芬犀(Stephanorhinus)可以說成長于溫柔鄉之中,披毛犀要是去找它串門,估計是要中暑。
因為這層原因有些復原圖的它們毛很少或者干脆無毛,但這也導致在面對披毛犀的擴張一度處于劣勢。但隨著更新世冰期的到來,氣候迅速轉冷,史蒂芬犀生活的溫和環境不復存在,可它們卻沒有就此滅絕,反而演出了勵志劇本,走向寒冷環境直追披毛犀的步伐。
早中更新世的歐洲氣候較為溫和,為喜溫的古河馬和史蒂芬犀的生存創造條件
來源:Twitter
晚期的基什貝爾格史蒂芬犀(S. kirchbergensis),就是個相當成功的物種,其分布范圍西起西歐,南至我國神農架、三峽一帶,向東北甚至進入了俄羅斯遠東地區北冰洋沿岸,可以說分布遍及亞歐中高緯度,而且在中國這樣的中緯度地區,適應能力要遠超過披毛犀,我國華北、華中和東北很多地方都發現過它的化石。
史蒂芬犀是歷史分布范圍最廣的犀牛 來源:Twitter
在中晚更新世的亞歐寒冷地區,史蒂芬犀經常和最后披毛犀共享同一生境,之所以兩種體型類似的犀牛能和諧共處,可能主要還是因為它們的食物存在差異,粗矮敦實的披毛犀大量攝食地面上的草,而高大的史蒂芬犀能夠利用枝葉、灌木和部分草類等各種食物。不過它們的化石數量和密度都要明顯少于披毛犀,也許還是受到了寒冷環境有限食物資源的極大鉗制。
史蒂芬犀的“大長腿”有利于取食高處的枝葉
來源:參考文獻
冰河三犀的終章
在板齒犀落敗之后,披毛犀和史蒂芬犀繼續四處互卷,雙方不斷升級硬件,然而不管任何時期,自身努力都無法挑戰環境大勢。
隨著更新世的結束,氣候逐漸轉暖,高緯度寒冷地區廣袤的草原被針葉林所取代,針葉樹的營養非常貧瘠,絕大多數植食動物都難以將其作為食物。因此這對當時高緯度的大型動物,可謂一場滅絕之災。另外再加上人類的影響,在更新世末至全新世過渡期,披毛犀和史蒂芬犀也全部走向了滅絕,這場競爭最終沒有贏家。
顯赫一時的冰河期三犀 來源:DeviantArt
今天披毛犀與史蒂芬犀留存于世的最后近親,便是東南亞叢林中的小型雙角犀牛——蘇門犀,從它身上披覆的毛發,可以依稀看出些披毛犀的風采。
歷史上蘇門犀的分布曾經也非常廣泛,在我國一度分布至河南南部,然而人類的弓箭與獵槍,卻掐斷了披毛犀一族最后的復蘇希望。如今蘇門犀已經走向滅絕的邊緣,數量可能只有幾十頭,且完全看不到增加的希望,未來可以說是一片黯淡。
也不僅僅是蘇門犀,目前僅存的五種,全員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如果再不加以行動去保護現存的犀牛,也許冰河犀牛的傳奇,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絕響,永遠埋藏在暗無天日的冰層之下。
處境堪憂的犀牛們 來源:Reddit
參考文獻:
1. Large mammals were the architects in prehistoric ecosystems
2. 《Mammoths, sabertooths, and hominids : 65 million years of mammalian evolution in Europe》
3. Ancient Woolly Rhino Points to Himalayas、
4. The experience in reconstructing of the head of Elasmotherium (Rhinocerotidae)
5. 《中國新近紀犀牛》
6. 《 冰河世紀:史前動物全揭秘2》
作者:謝翃瀚 科普作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