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大鵬
(資料圖)
日前,參加了一次主題為“做好硬科普,服務硬科技”的決策咨詢沙龍活動,其間,各位專家就“硬科普”發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見,也探討了新時代如何做好科普工作等話題。
應該說,做好“硬科普”的首要前提明確其內涵,就像有研究者認為,有時候科普是通過排除法來界定的,也就是通過確定什么不是科普來逐漸確定科普的邊界。當然這與我們當前構建大科普格局的理念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因為我們要推動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或者說不能就科普而科普,而是要構建社會化協同、數字化傳播、規范化建設、國際化合作的新時代科普生態。
說到“硬科普”的界定,個人傾向于認為科普的“軟”和“硬”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如至少可以從參與主體的維度、科學內涵的維度、受眾的維度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因為對于某些群體耳熟能詳的科學內容可能換個群體就是完全硬核的。此外,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任何科普都應該是分層的,雖然這里說的分層更多指向的是科普的目標對象,但是也可以指代我們在科普過程中傳播的是科學知識,還是更上位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就此而論,“硬科普”也面臨著一些亟待破解的問題,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普什么,普給誰,以及怎么普的問題。
首先說普什么的問題。由于科普要從“知識補課”向“價值引領”的轉變已經在多種場合反復提及了,這里不再贅述,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科普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播知識的層面,尤其是在探討“硬科普”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超越科學知識的層面,實際上這也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科普要從告訴目標受眾科學是什么轉向解釋科學為什么,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其次,我們當前討論的“硬科普”其實是相對于“生活科普”而言的,也就是那些具有硬核科學內容的科普,當然這里又回溯到了受眾分層和內容分層的問題,比如對于產業界人士而言,需要更多地開展前沿科技的科普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科普。同時又不得不提的一個問題是,我們不僅僅要倡導和推廣公眾理解科學,也要適當關注公眾理解研究這個問題,因為一些前沿科技往往是正在制造的科學,是研究中的科學,是科學成果的應用。
其次說普給誰的問題。任何科普都要搞明白自己的目標對象,否則就會出現“秀才遇到兵”的情況,雙方各說各話,最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硬科普”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面向青少年的硬核科學內容未必適合成年人,反之亦然。如果從產業和金融投資的角度來說,那么“硬科普”必然是前沿科技成果的傳播與普及,以讓人們更理性地看待科技進展,甚至于做出更好的投資選擇。誠如薩根所言,“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依賴科學和技術的社會中,然而幾乎沒有人了解這些科學和技術”,欲讓人們理解這些科學和技術,那么就需要做好“硬科普”。而且克拉克也說過,“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如果我們不去對這些先進的技術開展科普,那么很多人一定會把它當做魔法來對待。
再說怎么普的問題。科研做得好未必等于科普做得好,因為做好科普是有一套方法論的,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幾乎沒有科學家接受過科學傳播的正規培訓”,雖然現實中有這樣的一些培訓項目,而且從研究的角度來說,相關實踐也是一個理論關注的熱點問題。因而做好“硬科普”需要具備必要科普能力的人發揮重要作用,否則就有可能出現“硬科沒普”和“沒科硬普”的極端。
雖然在一些論述中,我們偶爾會看到“硬科普”這個詞語的身影,但是對于到底它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并沒有達成共識,因而也需要通過實踐和研究的雙重推進來凝練其核心要義。
實際上,不論是“硬科普”還是“軟科普”,我們都應該意識到,科普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或者稱之為某種“連接器”,其最終目的是要讓公眾理解科學,理解研究,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等,進而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在這一根本遵循的指引下,讓科普硬起來,為科技創新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