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燕茹
5月17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5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中,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導航國家重點實驗室研制的“箭載導航與位置報告裝備”,克服復雜環境影響,成功實現火箭分離體實時定位與位置穩定回傳,精確“跟蹤”并“指引”落點,助力火箭分離體快速回收。
截至目前,箭載導航與位置報告裝備已多次保障火箭回收任務,能夠有效提供重要定位通信支撐,這為后續持續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此前火箭回收時,分離體落點像‘天女散花’,可能分布在上千平方公里的廣袤地區,一個小隊的搜救人員要花費數天甚至是數十天時間來尋找分離體。”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現場保障技術人員謝松說,別看箭載導航與位置報告裝備“貌不驚人”,小小的“身體”卻蘊藏大大的“能量”。
運用該裝備能對火箭整流罩、助推器、一級發動機等火箭分離體,實現實時米級定位,并根據定位信息指引分離體精準落到“預定地點”,使火箭分離體回收從“原來的找”變成“現在的等”。依托裝備實時回傳的位置報告,地面搜救人員在分離體落地后10分鐘就能快速發現分離體,使搜尋回收效率至少提高數百倍,不僅大量節約人力,還能保障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箭載導航與位置報告裝備的成功研制,是北斗導航技術在我國空天領域的創新應用。”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導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蔚保國表示,研發過程中,團隊克服信號極不穩定、超高動態、天線指向不明等技術難題,提出并突破了非連續信號條件下的快速定位新機制,在極其復雜的空間環境下,成功實現火箭分離體回收階段的北斗穩定定位和連續位置報告,大幅促進我國火箭回收領域的技術進步。
“后續,技術團隊將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并在這一領域持續攻關,支撐火箭在多種使用場景下開展更多有價值的新突破和新應用。”蔚保國說。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19日 08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