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播:【科普中國軍事科技】聚焦俄烏沖突:屢建奇功的“山毛櫸”系列防空導彈究竟有何特長?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3-05-22 18:33:54

        俄烏戰場上,雙方在防空作戰上攻防對抗成為一大亮點,俄烏雙方各自運用自身的防空裝備攔截對方導彈、打擊對方以搶占制空權,其中,雙方的“山毛櫸”防空導彈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俄方運用“山毛櫸”防空導彈構建了自己的野戰防空裝備體系,特別是在切爾尼戈夫地區的戰斗中,擊落了烏方2架蘇-35,有效阻止了烏方的空中支援行動;烏方則運用23個“山毛櫸”防空導彈營構建國土防空體系,以應對俄方的威脅。那么,在俄烏戰場上屢建奇功的“山毛櫸”防空導彈究竟有何特長?


        【資料圖】

        圖注:“山毛櫸”系列防空導彈(圖片來源:搜狐)

        (一)基本情況

        2014年7月17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77型客機在烏克蘭靠近俄羅斯邊境地區被地面防空導彈擊落,機上298人全部遇難,引起世界嘩然。在這次事件中,一種名為“山毛櫸”的導彈被普遍懷疑是這次空難事件的“肇事者”。

        “山毛櫸”防空導彈是蘇聯研制的一種中低空、中近程機動式防空武器系統,系統代號9K37,北約命名為SA-11“牛蛇”(Gadfly),是俄羅斯第三代防空導彈系統,是BUK中程地對空導彈家族中最早的成員。該導彈系統由蘇聯在1972年開始研制;1979年,烏里揚諾夫斯克機械工廠開始用9K37“山毛櫸”代替已服役的過時導彈系統并裝備部隊,9K37是俄羅斯國防部授予的正式系統型號;1984年射程擴大的升級版本服役。

        (二)基本性能

        裝備9K37“山毛櫸”的每個導彈營包括一輛指揮車,一輛搜索雷達車,六輛運輸-起豎-發射-雷達車,三輛裝填車。每個導彈連包括兩部運輸-起豎-發射-雷達車,一輛裝填車。攻擊時先快速爬升,再俯沖瞄準目標,導彈系統進入戰斗狀態需要5分鐘,從目標跟蹤到發射導彈需要22秒。導彈系統發射車裝載4枚9M38型導彈,最大射程30千米,最大射高14000米。9K37“山毛櫸”導彈主要用來對付美國的反輻射導彈、巡航導彈以及30-15000米高度上的超、亞音速飛機,可同時制導三枚導彈攻擊一個目標。

        (三)衍生型號

        9K37為最原始版本,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其外形酷似“標準”防空導彈,彈體中端安裝4片長弦短翼展控制翼面,尾端安裝4片截短三角翼形的活動控制舵面。在馬航墜機事件中被媒體聚焦的“山毛櫸”是其改進型,即“山毛櫸”-M1和“山毛櫸”-M1-2(北約代號SA-17,綽號“灰熊”)。“山毛櫸”-M1的外貿版被稱為“恒河”,是目前服役最多的型號;“山毛櫸”-M1-2,較之“山毛櫸”-M1,,其采用了新型的9M38M1型導彈,射程增加到35千米,射高增加到22000米。2007年以來,俄羅斯對BUK系統進行了幾次重大更新,改進型號主要包括“山毛櫸”-M2/M2E、“山毛櫸”-M3和“山毛櫸”-MB等。這些改進型號的導彈系統具有在敵方電子干擾和火力攔截條件下打擊現代化高機動戰機和巡航導彈的能力,能在復雜的電子對抗條件下為作戰部隊提供可靠的防空掩護。

        圖注:“山毛櫸”系列防空導彈(圖片來源:新浪)

        (四)系統組成

        “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由指揮車、目標搜索雷達車、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車、導彈發射車、自行式裝填發射車和導彈等幾部分組成。這些車輛有輪式和履式兩個類型。

        1.指揮車

        負責對空情進行分析,并控制和監視各火力單元,為單個發射車指示和分配目標依靠無線電天線和電線進行通信,最多可跟蹤60個目標,指示36個目標,控制6個發射點,反應時間為2秒。

        2.目標搜索雷達車

        多功能相控陣目標搜索雷達車進行目標探測、敵我識別和目標的搜索、跟蹤、分類,為指揮車提供空情圖,依靠無線電拉桿天線和電線進行通信。該雷達的搜索范圍為方位角360度、高低角50度,最大探測距離160千米。

        圖注:“山毛櫸”系列防空導彈作戰單元構成(圖片來源:百家號)

        3.導彈發射車

        導彈發射車上裝備有火控雷達,使用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天線進行工作,相控陣雷達以一定的仰角裝在轉臺組件的頭部。在作戰時,該雷達的任務是照射目標并把彈道修正指令傳輸給飛行中的導彈。雷達的通信依靠無線電拉桿天線和電線來實現。雷達的搜索和跟蹤距離120千米,跟蹤范圍為方位角±60度、高低角-5度至+85度,通道數目在搜索時為10個,在發射時為4個。

        4.導彈運輸/發射車

        用于貯存、運輸SA-17導彈,并在必要時參與發射。它在外觀上與導彈發射車相似,但沒有裝備雷達組件。導彈運輸/發射車除了有4枚待發導彈外,另有4枚導彈,分兩對裝在裝填裝置轉臺的兩側。這4枚導彈既可用于本身的導彈裝填,也可用于導彈發射車的導彈裝填。導彈運輸/發射車本身的裝填時間為15分鐘,為導彈發射車裝填的時間為13分鐘。該車有輪式和履帶式兩種類型。

        圖注:“山毛櫸”系列防空導彈(圖片來源:網易)

        5.SA-17導彈

        SA-17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末段尋的導引頭,可進行慣性中段制導和數據傳輸彈道修正。動力裝置為兩級圓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1200米/秒。“山毛櫸”M1-2系統發射的9M317型導彈長5.5米,彈徑0.4米,發射重量710-720千克,高爆破片戰斗部重50-70千克,采用雷達近炸和觸發引信。該彈的最大機動過載為30G,最大有效射程40-50干米,最小有效射程2.5-3千米,最大有效高度22-24千米,最小有效高度10-15米,最大目標速度為1200米/秒(臨近目標)或300-400米/秒(離去目標)。

        軍事小詞典:

        為什么雷達在搜索時和發射時通道數目會不一致?

        雷達通道在搜索時和發射時的數目不一致,這跟雷達的工作原理有關。 一般來說,常見的雷達工作模式有以下3種。

        一是搜索模式。這是雷達最基本的工作模式,這是研制雷達最初的目的,搜索模式下,雷達只搜索目標是否存在,并不跟蹤目標的航跡,其主要目的是在盡可能大的搜索范圍內,盡可能快的發現敵方目標。

        二是跟蹤模式。在此模式下,要求雷達可以連續跟蹤特定目標,在保證精度的前提下不斷輸出該目標的信息,包括方位角、俯仰角、距離信息,速度信息等。與搜索模式相比,跟蹤模式下雷達更注重信息的精準度,所以對數據率與刷新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工作載頻頻率要比搜索雷達高一點,脈寬與脈沖重復頻率相對也大一些,相對應由于抗噪抗干擾措施,為追求定位的高精度,對跟蹤模式下雷達信號的帶寬也提出一定要求。

        三是制導模式。此種模式是為了實現對導彈的飛行控制,所以制導模式下雷達發射的信號通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常規用來探測及對目標跟蹤的信號,另一部分是用于導引導彈飛行的飛控信號。

        因此,“山毛櫸”系列防空導彈系統的導彈發射車所用雷達在開啟搜索時,使用的是搜索模式,該模式下,雷達探測距離遠但對目標速度方向的定位不精確,所需功率相對較低;在發射時,使用的是制導模式,既要實現對目標的跟蹤,還要對導彈進行飛控,所需功率相對較高。由于通道數目是指規定工作功率下同時對理想距離目標探測的個數,同一款雷達在功率相同的情況下,搜索通道自然比發射通道要多。

        專家簡介:翁宗波,軍事裝備科普專家,主要從事國內外高科技裝備、各兵種主戰裝備、聯合作戰戰略戰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兵器》雜志等軍事類報刊雜志發表文章200余篇,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軍事科普作者)

        科學審核:蘆繼兵(軍事專家)

        策劃:金赫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來源: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