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腳下,遍布形狀各異的石頭,很難想象,曾經(jīng)這里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今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珠峰科考活動中,一項新發(fā)現(xiàn)讓科考人員欣喜不已。下面跟隨新華社記者,一起來聽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維講述科考人員的新發(fā)現(xiàn)。
【資料圖】
西藏定日地區(qū)三疊紀曲龍共巴組巖層中的魚龍化石錐體(圓盤狀物體)和肋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維說:“我們找到了它的脊椎骨就是一個圓圓的,是椎體。我們?nèi)祟惖囊粋€脊椎的椎體可能跟一塊錢硬幣那么大。我們找到的喜馬拉雅魚龍的脊椎,有您的帽子那么大。現(xiàn)在已經(jīng)比較確定魚龍生存的年代是三疊紀的晚期,距今大概2.1億年。”。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維在珠峰大本營接受新華社采訪。采訪對象供圖。
科考專家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老前輩們第一次在這個區(qū)域科考發(fā)現(xiàn)了魚龍,并為其命名為“西藏喜馬拉雅魚龍”。當時他們找到了一些脊椎、肋骨,肋骨的長度大概有1.5米。當時估算這條魚龍長度應該超過15米,是非常巨型的魚龍。
喜馬拉雅魚龍化石及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王維說:“我們這次在相鄰的區(qū)域,挨著他們曾經(jīng)的化石點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材料,一些新的化石,主要是一些脊椎和一些肋骨,所以我們會用一些新的手段去估算魚龍的體長,然后去研究魚龍的年齡,還有它的生活的環(huán)境、它的生活習性。”
魚龍是我們國家很有代表性的一種古生物。它體型很大,而且它的化石保存區(qū)域很特殊,就在珠峰腳下。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脊椎動物化石點。
科考隊員與本次發(fā)現(xiàn)的喜馬拉雅魚龍化石。采訪對象供圖。
王維說:“它原來是生活在海洋里面,一個負海拔的動物,現(xiàn)在被推到了4500米以上可能到4700米的海拔。還有一個特點是它非常兇猛,它是當時的頂級的掠食性動物,早期60年代發(fā)現(xiàn)的那批標本里面有一顆牙齒,就有我們的食指那么長。它像一個匕首,可能會捕獵當時的一些大型魚類,還有頭足類。”
科考隊員王維(右一)與隊友在珠峰地區(qū)進行野外科學考察活動。采訪對象供圖。
科考人員告訴新華社記者,現(xiàn)在的研究并不是用這些化石來說明這里曾經(jīng)是一片海,而是要說明一些更具體的事。比如魚龍在當時那個時期為什么能長這么大,為什么會生活在這個區(qū)域。它對于整個爬行動物的演化,這些動物進入到海洋里面成為頂級掠食者提供一些什么樣的信息。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考人員在野外進行科學考察。采訪對象供圖。
王維說:“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找到的信息可以解決一些生物學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一些地質(zhì)學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可以看這個魚龍,它跟世界上其他哪個地方的魚龍更像,有可能這兩個地方原來就是連通的。我在這個地區(qū)做工作找化石,跟兩億年前的這些‘海怪’的一個連接。我能夠見到它們的遺骸,并且通過我自己的積累解讀出來,形成新的科學知識,我覺得這個是很榮幸的。”
記者:索朗德吉、洛卓嘉措、朱聰、陳澤鵬
海報:聶毅
編輯:吳煒玲、董琳娜、趙世蕓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