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坦克主動防御技術是如何“先發制人”的?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3-05-23 16:43:52

        目前反坦克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主戰坦克的生存構成了巨大挑戰,同時由于主戰坦克尺寸與重量等因素的限制,一味增加坦克裝甲厚度做法已經日漸難行。為獲取更大的生存能力,對敵方的火力打擊進行規避與攔截的主動防護技術受到了各國的普遍重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軟防御欺敵雙眼

        根據防護機理的不同,主動防護技術可以分為軟殺傷系統和硬殺傷系統。軟殺傷系統主要是使反坦克彈藥迷失方向,不能準確命中目標,其實現形式主要有告警、欺騙與干擾以及壓制。告警技術主要是在坦克被紅外、激光或其他方式鎖定時,告警系統向車組乘員發出警告,為車組提供一定的應對時間;欺騙與干擾這一形式,是在反坦克導彈來襲時,通過發送假信號,制造煙霧等方式擾亂導彈的鎖定;壓制系統則是利用激光使敵方光電系統中的傳感器暫時或永久失效。

        圖為:坦克上的“窗簾-1”光電防護系統(圖片來源:百家號)

        以俄羅斯“窗簾-1”光電防護系統為例,該系統由光電致盲器、激光報警探測器、抗激光煙幕彈發射器和系統控制裝置四大部分組成。激光報警探測器探測到敵方瞄準設備或測距儀發出的激光束后,系統會讓坦克炮塔會自動轉向存在威脅的方向,并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射出煙霧彈進行干擾,只需1.5-3s便可在距坦克50-80m的地方形成一道可防護紅外和光學探測的煙霧屏障。同時坦克正面的2個光電致盲器通過發送經調制的強紅外輻射脈沖,可以破壞和干擾導彈紅外導引頭或發射平臺的觀測系統,使導彈偏離目標。

        硬殺傷斬彈半路

        盡管軟殺傷防護系統對于制導武器有著出色的防護能力,對于處于遠距離敵方的光電系統同樣可以造成損傷,但是其無法應對火箭彈等無制導的武器裝備,此時便需要通過硬殺傷主動防護技術來彌補這一缺陷。

        硬殺傷主動防護系統是一種利用對抗裝置在車輛周圍的安全距離上構成一道主動火力圈,在敵方導彈或炮彈擊中車輛前對其進行攔截和摧毀的中近距離反擊防御系統。現有典型主動防護系統通常由三部分構成:探測系統、控制系統和對抗系統,裝甲車輛主動防護系統工作原理:首先通過探測系統在一定距離范圍內獲取來襲目標的特征信號;進而利用控制系統將特征信號進行分析評估,判斷威脅程度;最終適時發送控制信號,自動或手動采取適當的對抗手段降低車輛被命中概率達到防護目的。

        相比以干擾為主的軟殺傷系統,硬殺傷系統可防御的來襲彈藥種類更廣泛,無論來襲彈藥采用何種制導方式,或是無制導的火箭和炮彈,硬殺傷系統都可以予以攔截。

        俄羅斯是最早從事硬殺傷主動防護系統研制的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裝備的“鶇”式主動防護系統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具備作戰使用條件的裝甲車主動防護系統,其采用毫米波雷達探測技術,為車輛提供正面80°弧形防護。而俄羅斯最新型的“阿瑪塔”主戰坦克安裝了代號為“阿富汗人”的主動防御系統。該系統嵌入全車信息系統之中,通過相控陣雷達及信息模塊,可以有效搜索射速不高于1700m/s的炮彈、導彈,依據來襲彈種的不同,防御系統會選擇有效的應對方式予以摧毀。

        圖為:美軍打算給升級的M1A2SEPv3坦克安裝以色列“戰利品”主動防御系統(圖片來源:搜狐)

        而美國也大量采購了以色列“戰利品”系統用以增強其M1系列坦克的防御能力。“戰利品”主動防御系統在炮塔四周安裝了四面ELM-2133相控陣雷達,能夠360°快速探測識別、分類和處理所有目前已知的反坦克武器,雷達探測到目標后會將信息傳遞給火控系統自動解算出射擊諸元,隨后安裝在炮塔上的攔截彈發射器會發射 MEFP多爆炸成型穿甲彈,最終引爆來襲彈藥。

        作者簡介:蘭順正,專長為太空戰略、軍事戰略、以及國際關系的研究和理論寫作。在部隊服役期間,編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軍事理論著作《一個陸軍上士的國防隨想——有兵出塞》。在國際關系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主攻太空戰略方向,現在時常在網絡媒體及軍事雜志發表相關文章,另外自己的第二本專著《鎮星定海——構建中國未來的太空軍事戰略》也已出版發行。

        出品:科普中國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作者:蘭順正(軍事科普作者)

        科學審核:費伯禹(資深軍事內容編審)

        策劃:金赫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